救救北極熊

救救北極熊
救救北極熊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全球暖化台灣會消失嗎

美國副總統高爾憑著一張北極冰山融化的照片,及一部「不願面對真相」的影片奪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並高聲呼籲要重視地球暖化問題,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是唯一不是科學研究者,也不是氣象研究專家而是一位政治家的看法,請全世界各個國家重視人類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氣溫不斷上升、威脅地球動植物以及人類生存問題而得獎,由此可見政治人物的言行與作為深深影響到社會、國家以及全世界的安危與重視。最近全球各地天氣出現極端異常,歐洲及美加地區2009年1月的暴風雪、大陸2008年3月華中、華南的雪冰、台灣澎湖海域凍斃上萬尾的魚害,民眾已明顯感受到全球暖化的威力逐漸在各地發威,難道電影版的「明天過後」真有可能出現嗎?

地球暖化的原因與影響
氣候暖化的主要原因絕大部份歸咎於人類所為,如濫墾濫伐山坡地,導致森林逐漸減少,敷蓋土地上的綠色值物逐漸減少,綠地減少相對的吸收陽光的面積增加,吸收二氧化碳的機會也降低,因而氣溫增加。

人口的快速增加讓建地面積逐漸擴大,水泥建築、瀝青路面都是地球暖化的元兇之一。其中,人類對糧食的需求,也讓畜牧業蓬勃發展,不過牛、羊、豬…等卻吞噬了大片草地、土地乾化或沙漠化,造成沙塵暴高頻率的出現,同時這些家畜所排放的糞便及氣體,也是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之一,這都是造成暖化的因素之一。

而工商業發達、工廠林立、大到從用油用電量增加,以及汽機車、飛機、輪船、工廠所排放出的廢氣,小至冰箱、冷氣所排放出來的暖氣,也同時在不知不覺中讓暖化問題浮出抬面。

正因為以上因素,造成天候異常、降水減少、日照增加,根據英國專家的研究顯示,地球平均氣溫發現在2009年增加了0.4℃,台灣的氣溫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自1950年以來2007年最熱,另外自1950年以來,前十大高溫就有五個發生在近十年內,包括1998、1999、2001、2003及2007年。

由於地球氣溫上升、海洋暖化不能吸收二氧化碳也是因素之一。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氣象局於2007年3月15日表示,自1880年以來,2007年1、2月冬天的氣溫經過一百多年來,平均氣溫已升高0.72℃。

不過,根據英國艾普頓研究室發表了一份令人震驚的消息,指出地球暖化可能不僅是二氧化碳增加所致,可能是太陽黑子增加,使太陽磁流增加了一倍導致氣溫上升。

氣候暖化的影響
1.水資源缺乏:根據聯合國提出的報告,若氣候繼續暖化,20年內非洲人與拉丁美洲會有上億人口面臨缺水問題。2050年以前亞洲將有10億人受影響,而台灣也是主要缺水地區之一,可不能掉以輕心。

2.瘟疫:2030年前各地因腹瀉、瘧疾、登革熱,及瘟疫而死亡的人數為增高。

3.生態失衡:南北極冰山融化,小冰河消失、大冰河縮減、食物鏈改變,導致北極熊及南極企鵝因缺乏食物而瀕臨絕種,人類也將有數億人口缺糧而鬧饑荒。不過,事情也有好的一面,因暖化讓高緯度地區的農作物生長季增加而豐收,但此僅為短暫現象。另2003年英國春天微雨,沒有風雪、冰雹,因高溫促使葡萄早熟,甜度又高,可以製造出好的葡萄酒。

4.極端天氣的變化:極冷、酷熱的極端天氣不斷創下新紀錄,颱風強度增強、生成季也改變,都是暖化的結果。如民國94年12月3至4日還有一個強烈颱風侵襲菲律賓後減弱為中度颱風,再轉為侵襲台灣,這在過去百年中不曾有颱風在12月侵台的紀錄。另各地森林火災事件頻傳也是不容小覷的問題。

5.陸地減少:因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低窪地區將被海水淹沒而導致陸地面積減少,台灣也不可免於此災害之外。根據中央大學搖測中心教授劉說安於2006年6月3日發表研究論說,海平面上升一公尺台灣就會被淹沒142平方公里,相當於台灣總面積的0.4%。
不過台灣西海岸潮汐變化最高潮時海水可上升3公尺,故海水上升在3公尺以下,應還不致於影響台灣被淹沒的危機。

總之,地球在持續的暖化中已是不爭的事實,台灣的絕對最高溫由原來民國77年台東的39.9℃增溫到40.2℃,而台灣雖非是「京都議定書」的簽約國,但台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卻是世界排名前十名的國家之一。因此,節能減碳方案亦再政府大力推動下已擴展至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如96年7月1日起政府單位已率先禁用紙杯,而環保筷、環保杯已在民眾生活中起了革命性的變化,希望能為我們的地球環境清潔盡一份力,以保護我們所生存的地球能有一個好的生活空間,更為我們的子孫留下一處美好的生活環境。

碳信用交易

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全球暖化的元凶,「京都議定書」賦予締約國排放減量責任,如果無法達到目標,就將面臨貿易制裁。因此,締約國必須透過種樹、改善產品製程、發展再生能源等途徑減少碳排放,如果還達不到目標,也能向市場購買經過認證的「碳信用」抵減。

碳信用是計算碳減量的計量單位,可交換買賣。例如居全球碳排放量之冠的美國,可花錢向「芝加哥碳信用交易所」或歐盟等碳交易市場購買碳信用,來平衡其污染行為,也可協助開發中國家發展再生能源、種樹等工作,取得經認證的碳信用,彌補國內做不到的碳減量。

國際上也鼓勵個人投入碳減量、購買碳信用,為搭飛機出國旅行洽商、個人開車等碳排放行為「贖罪」,這筆錢交給特定公司或組織發展碳減量的環保工作。(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