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北極熊

救救北極熊
救救北極熊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地球暖化加速 今年是史上最熱的一年!

世界各地發生冰島斷裂、森林大火,加劇了地球暖化的速度,間接導致今夏共有17個國家氣溫創新高,其中巴基斯出現攝氏53.5度,更刷新亞洲有史以來最高溫。美國太空總署專家預言,今年是19世紀有氣象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美國國家氣候數據中心(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13日公佈報告指出,今年7月海陸表面均溫為攝氏16.5度,是自1880年記錄溫度以來第二高溫的7月份,6月均溫16.2度更是史上最高的6月份。



日前俄羅斯引發森林大火,加上中國與巴基斯坦的氣候又頻傳高溫,都影響著地球暖化的速度,美國太空總署(NASA)專家就表示,按照目前的趨勢來看,今年將會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
但讓美國太空總署(NASA)專家最憂心的是,格凌蘭所發生的冰島斷裂事件,由於地球暖化加速了融冰速度,海面將以每年3毫米的速度上升,預計100年之後,海平面將上升超過30公分,致使海水倒灌,人類更將面臨惡劣的氣候與環境。

此外,英國《衛報》報導,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非洲、中東和拉丁美洲共共有17國都創下高溫紀錄,其中還有10個國家超過45度,巴基斯坦則是在5月26日達到53.5度,刷新了亞洲地區有史以來最高溫記錄,連全世界海拔最低的死海溫度都達51.4度,可見極端氣候現象已越來越明顯,地球也漸漸被摧殘得體無完膚了

給地球服退燒藥及睡冰枕吧

自然界本來就存在著規律的氣候變化,然而,從1760年代工業革命後,人為不斷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量而造成全球暖化的速度,已遠超過大自然氣溫週期變化的速率,是今日地球加速暖化的主因。
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預測,如果人類再不採取行動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到2100年時氣溫將上升攝氏1.1至6.4度,海平面則上升18-58公分(如果兩極冰層快速溶解,還會再提升10-20公分)。而且乾旱、洪澇、熱浪、颱風等的強度都將增強。
全球暖化所導致的氣候變遷將對生物多樣性構成極大威脅:生物被迫另覓棲地、生活史改變,甚至有許多生物會因此滅絕。不難想像仰賴生物多樣性資源的人類,勢必也會成為氣候變遷下的受害者。

地球在發燒-全球暖化問題(二)對策篇

地球愈來愈熱,聯合國最新的報告指出,原因「很可能」是人類活動所造成
。過度使用化石燃料、燃媒發電廠,森林及農地的大幅流失,讓溫室氣體猶
如一床厚毛毯蓋住地表,無法散熱。事實上,過去50年,全球平均氣溫正以
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持續上升!
為了治療這顆發燒的地球,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於日本
共同制定「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規範工業國家對溫室氣體的減
量責任。議定書已經在兩年前正式生效,全球一共有156個國家通過這項條
約,占全球排放量的6成左右;但是世界溫室氣體排放的大宗「美國」和主
要產煤國「澳大利亞」,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簽字。綠黨黨員、世新大學行政
管理系助理教授林子倫說:『美國的布希政府主要他跟石油這些財團的連結
,所以他不太願意取積極行動,所以他們一直採用所謂自願性的減量;那澳
洲基本上是因為他本身產很多煤,所以這個地方大概很難抑制他煤的使用量
。』
這兩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3分之1,他們的缺席讓「京都議定書」這
帖治療暖化的藥方,逐漸失靈。他們的理由雖然乍聽之下很自私,但仔細想
想,其中也有幾分道理。因此在「後京都」時代,如何讓開發中國家加入全
球反暖化的行列,將成為重要議題。林子倫說:『2012年京都議定書管制期
限之後,怎麼樣把這些很重要的開發中國家納入,其實是關鍵。特別是根據
目前的數據,大概是2010年,中國大陸就會變成全世界最高的(溫室氣體)
排放國家,所以不管制也說不過去。』

◎ 因應暖化 台灣需調整產業結構
美國、澳洲遲遲不願簽署京都議定書,要達成溫室氣體減量,的確是一項十
分艱鉅的任務;身為地球村一份子的台灣,雖然面積不大、人口不多,但同
樣無法置身事外,擺脫不了經濟發展與環保的政策矛盾。
前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現任民進黨立法委員王塗發指出,目前世界各國因
應溫室氣體減量的對策,可以概分為兩項;一是節約能源,提升能源利用效
率,但更重要的應該是「產業結構的調整」。
王塗發指出,根據工業局統計,目前台灣服務業與製造業所佔GDP的比例約
7比3,但是製造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總排放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又
以水泥、石化、鋼鐵、造紙等高耗能產業的比例最高,政府有必要深入檢討
。他說:『20多年來,這幾個所謂高耗能產業或者能源密集產業,他們所消
耗的能源佔全台灣最終能源消耗量的3成以上,像2005年大概佔了3分之1,
但是這幾個產業所創造的GDP(國內生產毛額)大概20幾年來都低於5%,這
就是我們產業結構的問題。』
王塗發表示,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佔全球排名第22,平均每人每年製造12
公噸,僅次於美國、澳洲,排名第3,比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先進
工業國家的平均值還高!雖然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也不是議定書的締約國
,但如果不及早因應,未來恐怕難逃國際經濟制裁;而且愈晚因應,所需付
出的代價也愈大。
因此他特別提醒,政府在調整產業結構時,必須將所謂的「綠色國民所得帳
」列入考慮:『就這些大投資來講,其實要去考慮的就是它的附加價值是不
是高?我們過去常常在講產業要升級、要往高附加價值、高知識密集,或者
低耗能的產業發展,這樣才有辦法。現在世界各國真正覺醒的,他追求的不
只是GDP,現在提出的概念是綠色GNP;就是要把對環境生態不利的衝擊或損
失扣掉,那樣才是一個健康的成長。』

◎ 他山之石 因應暖化時猶未晚
抑制暖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前以歐盟國家起步最早、執行得也最徹底
;林子倫說,從英國近年所發表的能源白皮書,瑞典徵收塞車稅,都不難發
現「低碳經濟」的潮流,已經逐步成形。他說:『英國在2003年,大概3、4
年前,發表了一份能源政策白皮書,他們的目標就是要邁向一個 Low
Carbon Economy(低碳經濟),宣示在未來50年內他們要把溫室氣體的量,
降低到現在的60%以下,這是非常有企圖心的宣示。他們其實要轉換他們的
整個能源結構,就是不要再依賴化石燃料,他們在這些地方做了很多投資,
選了一些示範社區,做這些零排放,所以英國非常積極。瑞典他們也宣示要
在2010年要降低對石油的依賴,像他們在運輸上就希望採取塞車稅,在都市
裡面要開進城中一塊地方就要收塞車稅,這些英國已經開始做了。』
聯合國在最近的氣候報告中指出,如果暖化現象再不改善,到本世紀末,海
平面可能會上升18到58公分;面對大自然的反噬,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許晃雄指出,國土面積有60%都低於海平面的荷蘭,早就開始未雨綢繆:『
荷蘭以前是與海爭地,他們現把一些堤防打掉,把陸地還給大海,把很多鬱
金香田還有工廠,移到比較高的地方,政府用錢把土地買下來,他們人民也
可以接受。甚至他們想像未來21世紀一定會生活在水上世界,一個水上都市
、水上人家所需要的技術他們在發展。想想看,他們現在花這精力或花這個
金錢進去,50年後搞不好他們靠這個來賺錢。』
近年來積極投入全球反暖化運動的前美國副總統高爾,去年將巡迴演講的過
程拍成一部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影片中
南北極與格陵蘭的冰山,正以驚人的速度消融;各種令人不安的畫面,其實
正活生生地在世界每個角落上演。
要繼續漠視地球暖化的警訊,還是積極因應、展開氣體減量?如今人類正站
在十字路口,必須當機立斷、採取行動!

地球在發燒-全球暖化問題(一)現象篇

暖化問題近年來引起全球重視,但對造成暖化的原因,卻始終眾說紛云。最
近聯合國發表一份最新報告,一切的證據都在在顯示,地球已經「發燒」了
,而暖化的元兇,「極有可能」就是人類。「暖化」不僅意味著地表溫度的
上升,更代表氣候將會有超乎想像的變遷,如果再不改善,地球恐怕將面臨
前所未有的浩劫。 ◎暖化問題溫室氣體是元兇
2月1日,華燈初上的巴黎,艾菲爾鐵塔依然閃耀著迷人的光芒;但是就在格
林威治時間6點55分,這個著名的觀光景點突然吹起熄燈號;相隔千里之遙
的羅馬競技場與西班牙阿卡拉凱旋門,也同時由燈火璀燦變成漆黑一片。
許多歐洲家庭在同一時間關上照明,這些突如其來的停電並不是惡作劇,而
是國際環保團體為提醒珍惜地球資源所發起的活動--「讓地球喘息五分鐘」
。雖然短短的300秒、實際的節能效果微乎其微,不過由於正值聯合國「政
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巴黎召開會議,這曲「熄燈號」吹得
格外有意義!
就在歐洲著名景點同步熄燈的隔天,IPCC正式公布了「全球暖化報告書」,
綠黨黨員、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助理教授林子倫指出,這是1990年IPCC成立
以來,發表的第4篇報告;過去人們一直不願承認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有密
切相關,但是這份報告卻徹底推翻這項謬論。他說:『這次報告確認了一個
非常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說一直有爭議、氣候變遷倒底是不是人類行為活動
所造成的?這一次的、第4次的IPCC報告基本上是確認,它用very likely這
樣子的term,那very likely從英文上的字眼,這些作者他們是認為大概從
66%到90%的確定,可能這個是跟人類從工業革命以來的行為活動有關。』
為什麼溫室氣體會造成暖化?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提出了解
釋。他說:『大自然裡面有一個平衡,就是地球接收太陽的幅射,然後地球
本身會黑體幅射,會向外散熱,這兩個熱原來是平衡的,所以會保持一定溫
度;但是你如果在地球表面蓋一層玻璃,短波幅射進得來,長波幅射出去量
減少了,地球就會不斷增溫,溫室氣體就有這種效應。』

◎末日鐘響起 災害性天候頻率恐大增
這份報告同時提出幾項令人怵目驚心的數據,在本世紀結束之前,全球平均
氣溫將上升攝氏1.8到6.4度,海平面到世紀末將平均上升28到43公分;到時
候南北兩極的海上冰層也將大幅消融,北極海在夏天可能就再也看不到海冰

別以為這是危言聳聽,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指出,過多的人為溫
室氣體排放,使得大自然來不及調整腳步,因此暖化也就成為無法避免的趨
勢。他說:『人類經驗裡面、幾千年裡面,溫室氣體的變化從來沒有這麼大
過,過去因為氣候有很多、還有自然界的變化,所以它會有溫暖化、有冷卻
,會自己去調節。未來如果在這種虛擬狀況下,假設幾乎是說,完全是溫室
氣體去控制一切,所以溫室的飆升就很難控制,它可能大於自然的變化,所
以冷卻的運作就抵不過暖化的趨勢,所以未來想像是要比過去一百年來、溫
度要上升得非常多。』
暖化現象也使得全球氣候異常,一向溫暖的美國加州突然飄雪,黃澄澄的柳
橙全泡在雪堆裡;而向來是滑雪勝地的歐洲阿爾卑斯山,卻因為氣溫太高積
雪不足,滑雪場只好關門大吉。
氣象博士,同時也是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指出,如果依照
IPCC提出的預測,到世紀末台北盆地將會成為汪洋一片;而暖化是否會增加
極端氣候的頻率,雖然在科學上仍有爭議,但人為干擾的確會對天氣造成影
響。他說:『很多人會覺得,暖化之後是不是颱風會變多、或颱風會變強?
事實上,在科學上還是在爭論的階段;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但是
目前來看的話,其實溫室氣體是一個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物排放愈多,會造
成氣候的平衡被破壞掉,所以造成災害性的天氣,理論上是會變多。』
而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則認為,以世界近百年的氣候紀錄來看,
氣溫愈高、是否代表就颱風次數愈多、或颱風強度愈強?目前還沒有足夠的
證據可以直接下定論;例如前年大西洋海域,颶風生成個數有26個,其中包
括對美國南部造成嚴重災情的「卡崔娜颶風」(Katrina),但是去年卻只有9
個,連平均值都不到。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由於暖化的原因,部份地區恐怕會逃不過旱災與洪澇的
肆虐,吳德榮說:『暖化,他下的一些結論就是說,可能會有一些極端的天
氣出現,就是比較容易有乾旱、洪水,這些從統計上似乎是有這樣的趨勢。


◎地球發燒 生態面臨嚴峻考驗
日前加拿大環境學家拍到一張北極熊無助地站在浮冰上的照片,震撼了全球
保育界!根據加拿大馬吉爾大學國際大氣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如果溫室效
應氣體排放量以目前的速度持續下去,一段時間過後,北極冰層將會逐漸退
縮,到時候北極熊將無處可去。
另外,在IPCC的報告中也指出,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的澳洲大堡礁,將步
上「機能滅絕」的命運。屆時這片面積超過34萬平方公里的觀光景點,可能
永遠消失。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副研究員陳昭倫指出,1994及1998年,全球珊瑚
曾經因為暖化而發生「大白化」現象,大約有3成的珊瑚因此死亡,若未來
暖化現象沒有改善,有科學家預測,2060年珊瑚大概會陣亡一半,到本世紀
末,全球的珊瑚就會消失殆盡;到時不僅海洋生態系崩盤,海水酸鹼值失調
,連大氣環境也會受到影響。陳昭倫說:『第一個,這些在這邊生活的魚蝦
貝類大概就會消失了,沒地方住也沒地方吃飯,所以基本上從生物角度來看
,牠們就完全消失。再來是珊瑚它有共生藻在裡面,其實扮演從大氣裡面把
二氧化碳吸到水裡面一個很重要的角色,跟海水混合後它就融到水裡面去,
被共生藻利用掉,這循環一直在動,這個循環就跟(海水的)酸值是有關係
的,這兩個其實是最大的影響。因為整個海洋的改變,它對地球整個洋流的
改變也會有影響,洋流一改變,大氣也受洋流影響,所以一連串的影響就會
開始產生了。』
事實上,一些敏感的動植物早就因為暖化,產生「向北擴張」或生物行為提
早的現象。研究鳥類生態長達20多年的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李壽先指
出,例如原本只分布在台灣中南部的紅鳩和家燕,近年來逐漸遷移到北部地
區,在全球這也是普遍的現象。他說:『一個是分佈範圍的改變,比方說很
多分佈範圍往北移動,原來北方是比較冷、比較涼的地方,現在比較溫暖地
區的鳥往北擴散,例如台灣的白頭翁,在中國大陸方面原本在長江以南,現
在連北京附近也有。另外一個是很多行為都往前提早、繁殖提早,遷徙也會
提早。以前可能比方說3月初你才看到鳥飛到家裡面來做窩,現在可能2月底
或2月中就出現了。』
兩年多前,一部美國電影「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描寫
因為地球暖化,導致北極冰層融解,引起氣候一連串的急遽變化,雖然電影
情節在科學實證上不太可能發生,但它猶如一記警鐘,敲醒人類對全球氣候
變遷問題的重視。如今電影早已落幕,但是這場人類對抗暖化的長期戰役,
卻才正要開始!

地球溫室效應

長期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 ( 主要是機動車輛 ) 及某些化學工業之製程所產生大量之溫室氣体 ---- 主要為二氧化碳,再加上能藉光合作用消耗它的森林大量地被砍伐,這提高了大氣圈原本阻擋地面對陽光散發到太空之能力,而造成嚴重的地球暖化現象
在過去 200 年來,全球的平均溫度已提高了 7 ℃;而極地的溫度提昇比例更多南極半島俄羅斯白令豪山 ( Bellingshausen ) 基地附近之積冰厚度在過去 12年來已減少 40%,而英國羅西拉 ( Rothera ) 基地附近於過去 30年間,其植被面積增加 5 到 25倍;這也意味著海水位亦在逐漸上昇。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甲烷冰與全球暖化

大量的甲烷 (CH 4 ) 在地球表面凍結成冰狀稱為甲烷冰,即甲烷水合物 (methane hydrate) 。該水合物幾乎可與任何氣體化合,由水分子
形成籠形 (cage) 結構,將氣體團團圍住, ( 「氣水包合物 ( clathrate ) 」一詞通常是描述含有氣體的固體,被籠形結構所包圍,若該
結構主要由水分子構成,即稱之為水合物 ( hydrate )) 火星上有二氧化碳,而地球充滿甲烷水合物,而多數都沉積在海床底下,但有些就
成為永凍層。
甲烷冰看起來似乎是很不穩定的物質,如果天氣過於暖化,就會溶解並浮在水面上。甲烷是一種強烈的溫室氣體,它可以降解成二氧化碳,
變成另一種溫室氣體,累積在大氣中,就像燃燒石化燃料產生二氧化碳一樣。而且其囤積量不容小覤,可能遠比傳統燃料生成量為多,可以
想見,氣候變化會影響此類二氧化碳的囤積量,但我們對災難電影中甲烷冰的潛在危險性,了解有多少呢?
海洋水合物 -- 大部份的甲烷水合物沉澱在海裡,因此被稱為地層囤積。有機碳是來自上百萬年前的浮游生物殘骸,在數百公尺深的海床底下,細菌從死去的浮游生物製造出甲烷。假如甲烷的產生速度夠快,有一些即被凍結成甲烷冰。有數十億噸的甲烷,便以這種形式囤積在海裡﹝資料來源: Buffett and Archer, 2004; Milkov, 2004 ﹞為對照起見,碳生成量最大的傳統燃媒,其標準產碳量僅約 5000G 噸﹝資料來源 : Rogner, 1997 ﹞

有時甲烷在地底會移動並聚集在某些地方,形成所謂的結構性水合物囤積。譬如墨西哥灣,基本上是個有漏洞的油田﹝資料來源 : MacDonald et al., 2005 ﹞。 氣體的游移與聚集,意味著濃縮度會提高,甚至會高到形成塊狀礦床的程度,變成純塊狀的水合物。第二個後果是該些水合物,可以在離海底較近的地方、甚至在海床底下被找到。
氣候過於暖化會使水合物溶解。在海平面 500 公尺以下 ( 在北極為 200 公尺 ) 的海水算夠冷,在海床底下,溫度會隨深度增加而遞增,沿地溫梯度增加。若在某一深度的地底,因為太過暖化,而水合物未能埋在比原來更深的地底,就會溶解。在一個穩定的水合物區域下方,通常有一層氣泡層。氣泡所反射聲波震動訊號,可以在全球的地震勘測清楚取得﹝資料來源 : Buffett, 2000 ﹞氣泡層的丘陵與山谷,和海床的丘陵與山谷幾乎平行,所以這一層被稱為 海底仿擬反射 層 ( BSR ) 。


現在讓我們為 沉積柱 上方的水加溫。最後得到的地熱新溫度曲線圖,其斜率幾乎與之前的一致。水合物穩定區將因 沉積層 溫度的升高而變得更薄。
值得密切注意的是,它是從底部變薄,而不是由頂端表面變薄。水合物的原穩定區基地部分,出現自發性的溶解。
假如穩定區仍然存在,則其在沉積柱內的範圍,也要比在最新釋放出的甲烷氣泡中為淺,才能形成冷阱, 以防止甲烷氣體散失。然而在地震研究上常發現 ” 無反射區 ( wipeout zones )” ,這是海底仿擬反射的死角,且在海底仿擬反射之外的沉積層,其所有層狀結構都呈平滑狀。該些區域被認為是氣體已突破沉積結構,散發到海水裡﹝資料來源: Wood et al., 2002 ﹞有一理論主張流體往上移動時會增溫,導致甲烷在正常穩定區無法結冰。地球海洋內的沉積表面已經有破洞,稱為坑洞﹝資料來源: Hill et al., 2004 ﹞,說明了這些爆出的氣體為什麼看起來像來自表面。
另外還有發生崩移的可能性,當水合物溶解產生氣泡時,體積會增大。這種說法是認為氣泡能使結晶彼此脫落,導致沉積柱 ( 層 ) 不穩定。眾所皆知最大的海底崩移為 Storegga( 挪威語:巨大的邊緣 ) ,就在挪威附近沿海﹝ 資料來源: Bryn et al., 2005; Mienert et al., 2005 ﹞這個 崩移效應挖鑿出約 250 公尺 高、超過數百公里寬的沉積層,幾乎跨越挪威到格陵蘭島之間的一半距離。挪威邊境大概每 10 萬年, 會發生與冰河週期同步的類似地層滑動。﹝ 資料來源 : Solheim et al., 2005 ﹞
最近一次是出現在穩定區因水溫增高而變薄的 2-3 千年之後﹝ 資料來源 : Mienert et al., 2005 ﹞,即約在 8150 年前。地層滑動由水底數百公尺深的地方開始,剛好在陸坡邊緣, Mienert 由此計算出水合物穩定帶 (HSZ) 的最大變化。 Storegga 崩移區包含的甲烷氣水包合物囤積量,根據地震 BSR 分析的結果,與 200-300 公尺 HSZ 的基地所在相符合,並且坑洞也指出氣體自沉積處爆出的現象。
但是,也有其他對 Storegga 抱持 振振有詞 的假設,認為它跟水合物一點關係也沒有。該冰河沉積棚係 芬諾斯堪迪亞 ( Fennoscandian) 冰床的迅速囤積結果,﹝ 資料來源: Bryn et al., 2005 ﹞ 快速沉積活動對裝載於沉積柱內的孔隙水, 比因為沉積增加而排除的 孔隙水 來得快,有 些觀點認為,沉積柱的浮動係仰賴自身的孔隙水。這種機制可以充分解釋,為什麼挪威邊境的陸塊,世界各地也一樣,會因氣候的變化,同步導致崩移的現象。
Storegga 崩移曾為現在的英國帶來海嘯,但未有任何跡象顯示與氣候有關。那時甲烷流失並未到達災變量,沉積層移動約 2500 立方公里的體積,假設由崩移量中,平均有 1% 的水合物藉由孔隙水釋放出來,即有 0.8G ton 的含碳甲烷獲得釋放,即便所有的水合物都釋放到大氣中,對氣候的衝擊將比火山爆發略小一點 ( 在此以輻射平衡計算甲烷的影響 ) 。
實際上,事實已不言可喻, Storegga 崩移現象,在 8.2 千年的氣候異常如影隨形,但並未有任何跡象顯示它們之間有所關聯。 8.2 千年的氣候異常是長達一世紀酷冷時期,大致原因是淡水從 Aggasiz 冰湖釋放到北大西洋,同時甲烷濃度下降 75ppbv ,並非上升。
甲烷可以三種可能的形式脫離沉積層,即溶解、氣泡與水合物。甲烷溶化後在好氧深層海水裡,化學性質不穩定,但可以維持幾十年的光景 ( 比高流體環境短一些 ) ﹝ 資料來源: Valentine et al., 2001 ﹞,所以如果甲烷在海洋中被釋放處淺一些,就有很好的機會可以逃脫到大氣中。氣泡甲烷則很典型地,在溶解之前,只能上升幾百公尺。水合物則在水中載浮,就像一般的浮冰一樣,其將甲烷帶到大氣的效率,比氣泡為佳﹝資料來源: Brewer et al., 2002 ﹞。
海洋中大部分水合物的溶解過程相當漫長。需耗費數十年到幾世紀,才能暖化海平面下 1000 公尺 深的海水,且需要超過好幾百年使熱氣擴散到沉積層裡,也就是穩定區基地所在。北冰洋也許就是一個特例,由於水域較冷,導致穩定區較淺,而且位於高緯度,也使暖化比預期中更為強烈。
永凍土 -- 最近各位也許已在論文中讀過很多有關永凍土的資訊。永凍土被定義為終年結冰的土 ( 事實上,技術定義上是過去 2 年呈結冰狀態的土 ) ,有時靠近沉積層表面的區域會在夏天融化。在永凍土的文獻中,該區域稱為活躍區,而且據觀測顯示,它會隨著時間增加而擴大。﹝資料來源 : Sazonova et al., 2004 ﹞。地表土壞的融化,是高緯度北極地帶,之所以被預期會成為陸地對氣候的改變反應最劇烈區域的理由之一﹝ 資料來源: Bala et al., 2005 ﹞

另外一個原因是,高緯度氣溫的改變,比起全球變動平 均值更為劇烈,特別是在高北緯度。曾有一則有關北極陸地永凍土融化的趣聞,例如在費爾班克斯市 (Fairbanks) 附近傾斜的建築和「醉林」﹝資料來源: Pearce, 2005; Stockstad, 2004 ﹞,另外還有 更多阿拉斯加的油管是固定在永凍土上。
水合物有時是與永凍土的積存有關,但並非接近地表的永凍土,因水合物需要高壓環境。另一個決定因素是水合物在土壤中是否具有滲透性。有時凍結和流動的地下水,會在土中形成一個密封的冰層,因此造成下方孔隙間的壓力升高。有報告指出,水合物在一處永凍土的核心裡﹝資料來源: Dallimore and Collett, 1995 ﹞,係位於密封冰層的下方。亦有報告指出,湖泊突然被抽乾,會對地表層密封冰層,造成很明顯的破壞。地表層密封冰層的始祖,是在西伯利亞,一個非常大規模的複合冰層。﹝資料來源: Hubberten and Romanovskii, 2001 ﹞
侵蝕複合冰層最重要的方式是由側蝕旁蝕,經由熱喀斯特 (thermokarst) 侵蝕過程溶解永凍土﹝ 資料來源: Gavrilov et al., 2003 ﹞。冰層暴露於海洋暖化的水中。當冰塊融化,陸地崩塌,曝露更多的冰。西伯利亞北海岸已被侵蝕數千年之久,然而,侵蝕速率仍在增加當中。整個島嶼消失在歷史洪流中﹝資料來源 : Romankevich, 1984 ﹞。西伯利亞大陸棚的甲烷溶解濃度,比在大氣中的濃度,高出 25 倍之多,表示逸出的甲烷係由沿岸侵蝕進入大氣中﹝資料來源: Gornitz and Fung, 1994 ﹞。人類對永凍土內甲烷冰的總含量,所知有限,估計從 7.5 到 400G ton C( 本估計值由﹝ Gornitz and Fung, 1994 ﹞匯編 ) 。
未來 。最精采的災難電影模式,可能是在一段和甲烷存在週期相當的時間裡,釋放出大量足以改變大氣濃度的甲烷,這對甲烷濃度會形成增強效果。甲烷釋放的規模到何種程度堪稱為大,甲烷量必須加計因輻射驅力而倍增的一氧化碳,約相當於目前甲烷濃度的十倍威力。這才叫災難電影。或者,到 2050 年,最糟糕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模式,和想像得到的最好的」替代方案」,其輻射能量作用力的差別平均值,僅約每平方米 1 瓦 (1 W/m2) 。在這種情況下,甲烷產生的輻射驅力,將導致其無法維持在低於「危險」邊緣 2 度,而到達高出工業革命前的水平。在此我預估當今甲烷濃度約 6ppm 為 1 W/m2 。以 6ppm 的甲烷濃度而言,在現實世界中確實是大難臨頭。

大氣中一般含有約 3.5Gton C 甲烷,若在瞬間釋放 10Gton C ,將會突破之前的 6ppm 濃度。這種浩劫很可能比任何被提過的災難還要大。
海底崩移會釋放約十億噸,坑洞爆炸則略少。永凍土水合物正在溶解,但沒有人想到它們會突然爆炸。根據記載,在五千五百萬年前,沉積層發生所謂的古/始新世交替時期最大暖流 (Paleocene Eocene Thermal Maximum) , ( 據宣稱 ) 釋放幾千 Gton C 甲烷到大氣及海洋中,使中深層的海水升溫攝氏 5 度。要推測在這麼久之前的發生速度實非易事,但最佳的推測是,那些甲烷的釋放期間係超過一千年之久,換言之,不是突發事件

地球還能熱多久?

人口快速增加、科技發達突飛猛進,人類的影響加速而且擴大影響範圍,終至演
化成森林縮小、土壤流失、水污染、空氣污染、生物的多樣性降低、沙漠化,
至可能導致全球氣候變遷。人類對大自然的影響不再侷限於地表,而是擴張至大
氣,且藉由大氣的運動,影響逐漸佈及全球,大幅提高了全球暖化的可能性。自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的製造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碳化物..等溫室氣體,使
全球平均氣溫迅速上升,不尋常的天氣與氣候現象發生頻率增加,全球氣候變化
與變遷,都與全球暖化息息相關。
二、研究目的
地球暖化所造成的問題真是不容忽視,它所帶來的影響也是我們無法掌握住的。
藉由探討這項問題,更清楚的了解暖化的成因、影響及防治方法,希望能夠為我
們的地球盡一份心力。
三、研究方法
查詢網路資料,到圖書館翻閱書籍雜誌,比較資料且驗證資料是否可信,且與過
去數據相較下差異為何
四、研究限制
無法確定資料與數據的正確性。
貳●正文
一、何謂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
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原因可能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的。而其中主
主因是由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所引起。二氧化碳會吸收太陽中的長波輻射,增加地
球的溫度。如家中的門窗都關起來,而你在裡面呼吸時將吐出二氧化碳,隨著呼
出量的增加,其濃度相對增加,你便會感覺有點悶,這種「悶」就像造成地球暖
化現象的溫室效應一樣。地球還能熱多久?

灰北極熊

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氣候專家發現,許多北極地區的哺乳動物,被迫與其他動物「雜交」來繁衍後代子孫,如「灰北極熊」的出現,就是因為棲息地消失,才促使北極熊與灰雄交配而生的。

北極熊原本居住在北極圈高緯度地區,灰熊則是在北極圈周邊,而在全球暖化日益嚴重的情形之下,不但灰熊會入侵北極熊的地盤爭食,北極熊主動和灰熊的交配機率也會增加。2006年生物學家發現第一頭「灰北極熊」,在被加拿大獵人打死的熊身上,驗出了北極熊與灰熊的混血DNA。

搶救地球大作戰

由於全世界過度開發與污染,全球暖化現象加劇,人類將可能面臨前所未有的浩劫,如果再不重視全球暖化問題,土地將被海水淹沒,部分地區糧食短缺,還可能有將近一半的物種完全滅絕。最有效降低全球暖化效應的最佳對策:倡導素食。

素食才是人類遏止全球暖化的根本辦法

全球暖化讓全球環境面臨人類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威脅。但因為焦點全部集中在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的環保組織所發表的數據,無法顯示我們今天所得知的其他氣體,才是造成全球暖化的主要元兇。結果,他們自然就忽略可以在一生當中,有效降低全球暖化效應的最佳對策:倡導素食。
全球暖化與二氧化碳:
環保團體認為全球暖化對地球形成的威脅最大,這個面向是正確的,全球氣溫已經至少高於過去千年以來的記錄,而且增加的速度遠超過科學家的預測值,該預期後果包括沿海氾濫、極端異常氣候的增加、疾病的蔓延和大量的物種滅絕。
很遺憾地,環保團體投注的焦點,只放在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方面,國家立法全神貫注在提高燃油經濟標準、降低發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及投資替代能源等方面。對一般消費者的建議也集中在二氧化碳面向:買燃油效率佳的車和家電,並且減少使用頻率。
這是很嚴重的誤判,根據傑姆斯漢森(James Hansen)博士等人所發表的數據顯示,由大氣中觀測導致暖化的主要因素,不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雖然聽起來像是在質疑全球暖化的研究工作,但實際並非如此:漢森是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研究院(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主任,擁有「全球暖化論始祖」的封號。他長期支援抗暖化行動,其理論曾被艾爾高爾及經常為環保組織所引用,他常和以推翻科學驗證過程為目的的質疑者辯論。他的結論受到全球暖化專家們的普遍採納,包括傑姆斯麥克卡西(James McCarthy )博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第二工作團聯合主席等大人物在內。
把焦點單獨集中在二氧化碳,會加深誤解的程度。人類行為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比其他所有溫室氣體加起來還要多,這是正確的,然而,這並不代表二氧化碳就是地球暖化的最大禍首。很多其他的溫室氣體,吸熱能力比二氧化碳還強很多,有一些甚至具有成千上萬倍的威力。當我們談及不同溫室氣體導致暖化的潛力時--所定義的氣體為在未來一百年,其數量會導致暖化現象者--結果發現,其他氣體所造成的全球暖化問題,比二氧化碳還要嚴重。
除了過度渲染二氧化碳的影響之外--因為廢氣排放的主要來源是汽車和發電廠—其同時也會產生氣膠(Aerosol)微粒。氣膠事實上具有可以冷卻全球氣溫的成分,而其大量的冷卻作用,差不多可以抵銷二氧化碳的暖化效應。出人異料之外的結果是,二氧化碳排放源對全球氣溫的影響,在近期內將會被調整為趨近於零。
因為擔心製造污染的企業,會以該理由做為排放廢氣的擋箭牌,所以該結果尚未完整地透露給環保團體,例如,憂思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已將數據交由其他氣象專家審查,漢森的結論也獲得正面的認定。但是,該組織也同樣採用持反向意見氣候專家所誤用的數據,以反對二氧化碳的抑制,這種對立意見的糾葛是無法釐清的。
雖然二氧化碳在近期所造成的影響很有限,但在長期而言,減量對氣候變遷仍有關鍵性的影響。氣膠的存續期間很短,只能在空氣中存續幾個月的時間,而二氧化碳對大氣的加溫作用,卻可以持續數十年到數世紀之久。此外,我們無法假設氣膠的排放速度,會與二氧化碳並駕齊驅。假如我們今天一開始就失去對抗二氧化碳的良機,在我們被廢氣排放淹沒時,即為時晚矣。
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源,確是實際導致全球暖化的主因,加上未來五十年我們即將面臨的全球暖化現象,這些事實將會如影隨形。如果我們希望抑制未來半世紀的全球暖化趨勢,必須正視非二氧化碳的廢氣排放,並採行因應對策,而最佳的策略就是素食。
甲烷與素食主義:
最重要的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顯然就是甲烷,而全球最大的甲烷來源,就是畜牧業。
甲烷所造成的全球暖化效應,幾乎是所有其他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總和。甲烷是一種溫室效應威力,
比二氧化碳強21倍的溫室氣體,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高達工業革命前的31%,甲烷濃度卻已超過
兩倍。人為因素的二氧化碳排量,只佔自然界來源的3%,而甲烷卻是自然界的1.5倍。事實上,人類所
致甲烷的釋放作用,可能加重暖化情形,反過來刺激濕地有機微生物的腐敗--這是自然界甲烷的最主要
來源。
由於全球人為所致的暖化現象,幾乎有一半是甲烷排放所造成,因此,減少甲烷排量應是當務之急。
甲烷的來源包括煤礦業和垃圾掩埋--但遍布全球的最大來源是畜牧業,一年可以製造一億噸的甲烷,
而且該數字仍在持續上升中:全球肉品消耗量在過去五十年已翻升五倍,而且看不到什麼減少的跡象,
約85%的甲烷源自牲畜的消化過程,雖然一頭牛所釋放的甲烷量相當少,但全世界數以億萬計的牲畜,
對環境產生的集體效應卻相當鉅大。畜牧業另外15%的甲烷排放來自大量的「鹹水湖」,用來儲存未處
理過的牲畜排泄物,而且在美國早已被環保人士以污染水源的禍首名義,成為眾矢之的。
結論很簡單:減緩全球暖化最有效的方法,可以說是減少或避免肉品消費。只要加入素食(或嚴格一點
:純素)行列,我們就可以遏止甲烷排放的最主要來源--這個要為當今造成全球暖化效應,負起幾乎一
半責任的溫室氣體。
素食的優點多於二氧化碳減量
除能立刻降低全球暖化效應的優點之外,改食用無甲烷排放的食品,要比找出降低二氧化碳排量的切入
點更為容易。
首先,不需限制溫室氣體減量,因為在採行素食的過程中,即可以達到該效果。原則上,甚至可以做到
100%減量,只會略微產生一點負作用而已,相反地,要透過減少二氧化碳達到相同的減量效果,無法避
免對經濟產生破壞作用,即便是信心十足的二氧化碳削減策略,也還達不到削減一半的程度。
第二,改為較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飲食,比改變石化燃料技術,以消除二氧化碳的排放要快,大部分的反
芻動物農場,牲畜進出率為一至兩年,所以減少肉品消費,幾乎可以立即明顯降低甲烷的排放,汽車和
發電廠的更新率,換言之要花數十年,即便很便宜,而且也有無廢氣排放的燃料可供使用,但當今我們
經濟所仰賴的大量基礎建設,也要花多年的時間建造,並且緩慢地逐步替換。
同樣地,甲烷不像二氧化碳可以在空氣中存續一個世紀以上,它只能在大氣中循環八年,所以降低甲烷
的排放量,可以快速地讓地球清涼一點。
第三,削減二氧化碳排放,要和汽車與石油企業等強權和富豪事業相抗衡,耗時費力。環保團體已就高
效能燃油的休旅車,及淘汰無法符合現代環保標準的發電廠等議題,進行多年的遊說行動,仍然無疾而
終。而在此同時,素食品卻隨手可得,而且每餐都能發揮減少農牧業甲烷排放的作用。
另外,民意調查顯示,民眾關心全球暖化現象已經很普遍,而熱心環保人士卻時常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
,除非是剛好要買車或大型電器,多數人都想盡點心力、做些改變,但除了寫信給國會議員和關掉電燈
之外,卻不知道要由何處切入。減少或避免肉品消費,是關心全球暖化的民眾,每天都能採取的幫助地
球行動。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降低源自飼養牲畜的溫室氣體,對環境有很多附帶利益,因為較少的甲烷含量,
可以減少對流層所含的臭氧量,它會污染及危害到人類健康和農作物。此外,排放甲烷的工廠化農場,
同樣也耗盡國家的供水系統,大部份的野生環境被剷平,供做牧場用地和種植飼料作物。增建牧場以滿
足西式與日俱增的肉品食慾,已經是造成第三世界國家伐林及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在美國,工廠化農場
囤積排泄物的鹹水湖,是造成水源污染的頭號元兇,確實,由於畜牧業對石化燃料的高度需求,一般美
國人的飲食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污染,遠超過一個蔬食者。
良心建議:
各類型的組織團體,應考慮將推廣素食,列入抗全球暖化活動的主要項目之一,至少積極倡導環保的人
士,應該在任何對抗全球暖化的活動中,建議個人可以採取的實質行動,提到素食。
政府應擬定政策鼓勵素食,可採取的機制包括對肉品課徵和汽油一樣的環保稅,提供農牧場轉型補助金
,鼓勵種植農作物而非畜牧,或由政府經辦加強素食方案,例如學校營養午餐或發行素食糧食券等。

地球暖化效應 格陵蘭海岸線改變

暖化效應可能使得部份島國面臨土地被海水淹沒的危機,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有專家發現,全球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在最近20年因為地球暖化,使得沿海土地遭到海水淹沒,甚至還有土地因為冰山融解而被迫脫離本島。
格陵蘭島東部沿岸,一個方圓400英哩的海域之內有小島正在默默形成,這股催生的無形力量就是地球暖化,讓原本因為冰凍而與本島連結的土地不斷融解,最後被迫脫離本島漂到海中,變成孤零零的小島,整個時間不到20年。由於暖化效應,讓沿海土地不斷融解,日積月累下來,格陵蘭的海岸線也出現了新的變化。氣候專家:「我們看到地球正在改變,我們看到暖化部份的影響已經反應在這之上,未來情況還會更加嚴重。」
氣候的變化,改變了地球容顏,不僅連結格陵蘭的半島被海水淹沒,連南太平洋的卡爾特萊特群島(Cartertislands)也因為暖化,造成海洋水平面上升,而全世界最平坦的國家馬爾地夫,過去100年海平面已經上升20多公分,難保以後不會步上孟加拉灣去年發生小島慘遭海水滅頂的命運,這樣的暖化危機,身為島國居民的我們,也應該引以為戒。

正視全球暖化的問題

明天過後」是一部描述溫室效應對地球氣候產生巨大影響的電影,影片中,地球暖化造成南北極冰山溶解,海平面上升淹沒城市,也因為洋流溫度改變,導致冰風暴威力增強,冰河時期再度來臨,人類面臨生存浩劫。這或許只是一部科幻電影,但是如果全球暖化的狀況持續惡化,電影中的情節有可能真實上演。 
全球暖化成了人類無法再忽視的危機,因此世界多個國家,包括法國巴黎、澳洲雪梨、香港,陸續舉辦關燈活動,喚醒世人對於暖化議題的重視。而身為公共電視,我們能為地球做些什麼?BBC提供了一個示範。BBC在去年推出了「氣候混沌季」(Climate Chaos Season),透過旗下多頻道、多平台的資源,以新聞、調查報導、紀錄片、戲劇、短片、論壇等節目提供全球暖化的知識及資訊。BBC也與英國牛津大學合作,進行線上實驗計畫,邀請全國民眾一起參與史上最大的氣候變遷預測,至2006年底,共吸引超過25萬人參與。
另外,BBC也架設「氣候變遷」專屬網站,提供全球暖化的基本知識、新聞報導、論壇,以及8支以暖化為主題的紀錄短片,讓英國民眾可免費下載收看,網站亦設計了一個兼具知識趣與味的角色扮演遊戲「Climate Challenge Game」。BBC持續關注暖化議題,今年初在英格蘭北部及東北部舉辦「氣候倒數週」,活動內容包括邀請認為氣候變遷是天災或人禍的正反方人士,針對不同議題舉行辯論;此外,BBC藍色小巴士也從三月份起,一週五天進行社區巡迴,在藍色小巴士上有「氣候博士」(Climate Doctor),每天隨車回答民眾對於環境及氣候的問題。這些活動實況亦在BBC的電視及廣播頻道播出。此外,日本的NHK早在1990年代,便將環境議題列為事業營運的重點目標之一,並且推動內部環境運動。
「環境經營推動委員會」是一個由總部及全國各地方台派員共同組成的任務編組,每年制定該年度的環境運動重點目標,並具體落實。近年來陸續推動節約用電、用紙,減少採訪車及外景轉播車廢氣排放量等,卓然有成。    地球氣候的巨大改變,不再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問題,將是人類共同面臨的危機。基於公共媒體的社會責任,公廣集團及公視自四月開始,規劃了一連串的活動與節目,希望台灣觀眾亦能正視全球暖化的問題,並且共同努力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糧食危機悄悄浮現

近年來,全球穀物產量銳減。據統計,世界糧食庫存量已降至三十年來最低,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已有許多國家發生糧荒;不少國家更宣布限制農作物出口。

糧食不足造成價格大幅上揚,對貧窮人的影響尤其嚴重。位於中美洲的海地共和國,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八成以上居民每天平均生活費不到兩美元。近來當地糧食價格持續飆漲,窮人無法負荷,只好用青菜、鹽巴混合泥土,做成餅充飢。令人心疼的是,由於油價上漲、運輸費用增加,能做餅的泥土價格也上漲了,窮人也將吃不起泥土餅了!長期飢餓難耐的人們走上街頭抗議,引發暴動,造成傷亡…

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周邊有許多垃圾山,不少窮困的人在垃圾山裏討生活。其中有一群緬甸難民,沒有合法身分打工賺錢,只能靠撿垃圾維生,就連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也跟著大人在垃圾堆裏「尋寶」…

放眼天下,苦難人何其多!富者生活浪費無度,貧者生活難以為繼,實令人感慨,也令人不忍—生活富裕奢華者,是不是能節制物欲,少浪費、多惜福一些?

恆持對的事 惜福護地球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在課堂上要求學生,每天甩動手臂三百下;當他示範完畢,問大家做得到嗎?學生們都笑了,認為這麼簡單的事情,怎麼會做不到呢?一個月後他問學生,是否每天維持甩手運動?將近九成學生表示有做到。第二月他再問,剩下八成。過了一年,他再問有誰堅持下去?只有一位學生舉手。

即使是簡單的事情,人往往因為貪圖享受或缺乏耐心,抑或意志不堅,而不能堅持下去;使簡單的事變成困難。

地球持續發燒,為全人類帶來生存危機。減緩溫室效應其實不難,關鍵在於人是否能回歸與恆持儉樸生活;只要做得到,地球與人類的未來才有希望!

地球暖化對人類和地球生態環境將造成的影響與衝擊

這一世紀以來,海平面上升,陸地減少,農作物減產,饑荒加劇,疾病蔓延,乾旱問題日趨嚴重。颱風數量加倍,威力更強,造成嚴重水災。
◎南極和高山與冰河覆蓋冰層的薄化和退縮,北極浮冰的碎化,海平面 逐漸升高(本世紀末前將升高18至 58公分;如果南極和格林蘭地上冰 蓋全部融化,海平面將上升10多公 尺!)
◎全球人口一半住在沿海 100 公里之 內,海平面上升數公尺,低窪地帶 淹水,嚴重影響人口分佈。
◎溫度上升2至4度會造成天氣變化激 烈,地面沙漠化,很多物種會面臨 絕滅(北極熊!),人類與物種可
能會大遷徙。
◎農漁業、植物和動物生態、地面沙 漠化對經濟活動及人類生活會造成 巨大影響。(葡萄酒商開始擔心糖 份會減低)
◎新細菌的形成,疾病傳染,人類疲 於奔命。地球生態環境改變會影響 人類健康、生活與政治經濟活動。
◎全球暖化將加強颶風的強度。過去 數十年來,全球四和五級颶風的數 量幾乎加倍。由於海洋的溫度增高 ,熱帶暴風雨將吸收更多能量,威 力也會變得更強。
◎1978至今,北極冰圈以每十年約百 分之九的速度縮小。
◎2003年,熱浪在歐洲造成三萬人喪 生,並在印度造成1500人喪命。
◎過去五十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以有 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持續上升。
◎超級暴風雨在某些地區造成嚴重水 災。而某些地區火災和林火則會增 加。
◎珊瑚礁及高山草原等生態棲息地將 遭到嚴重破壞,使得許多動植物面 臨絕種的危機。
◎印度已經有兩座島嶼因海平面上升 而淹沒,一萬多人被迫撤離家園。
◎冰河融化,生態浩劫迫在眉睫!北 極熊可能會在45年內絕種,北極熊 必須游很長的距離才能找到食物。
北極熊的命運可能就是人類未來的 命運。
◎牛、羊已大量死去,現在連最堅韌 耐旱的駱駝,也死了超過二萬頭。
◎雨林大約每六秒鐘消失一個足球場 ,每天則消失8.6萬公頃。
◎全球有五分之一的草地和牧場,因 為畜牧業的開發而沙漠化。
◎被沙丘阻斷的道路。
◎日益嚴重的沙塵暴。
◎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人處於飢餓狀態 ? 八億五千萬。
◎世界上有多少人處於過於肥胖? 九 億七千萬。
◎全球40%穀類,是用來餵養牲畜。
「13億頭的牛、154億的雞、10億 頭的豬」。
◎一公斤牛肉消耗十六公斤穀物、 消耗10萬公升水、侵蝕 35公斤表 土、產生40公斤排泄物、牛屁 100 多種污染氣體、產生13公斤二氧化 碳。
◎聯合國的貧窮線是一天1美金收入 - 25%的全人類在此以下- 50% 的全人類每天賺不到2元美金。每 一天,25000人由於飢餓而死亡。
◎臺灣人口稠密,因過度開發,百年
來溫度上升快全球平均值約二倍。

地球暖化的原因及所造成的影響?


地球暖化的原因及所造成的影響?
二氧化碳是全球氣候暖化的第一號元兇,大多數人相信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減緩全球暖化的影響。但是,研究工業用氣體的科學家們認為,甲烷是全球氣候暖化的第二號元兇影響,也應該作適當的管制,以減低溫室效應。上星期二,為了顯示其支持減緩全球暖化的決心,美國與其他 13 個國家共同簽署一項管制甲烷排放量的協定。此項協定,將要求各國公司投資五千三百萬美元於甲烷排放量的管制。
美國國會環境品質委員會主席 James Connaughton 表示,我們正在執行的溫室效應氣體管制計劃,是要求美國與其他參與的成員國等能將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的減少比率與 2012 年經濟成長率 (18%) 相同,即每年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的減少比率約為 1.5 %。
學者專家預測,全球溫度的上升,將造成兩極氣溫增高,導致格陵蘭與南極冰帽融化,可能使得海平面上升0.2到1.4公尺左右,許多城市將因陸地變成茫茫大海而被淹沒,海岸線60公里以內約占全世界1/3的人口,將深受其害。中緯度地區可能因受到聖嬰現象而面臨旱災或沙塵暴的威脅,許多農業地區將不毛之地的沙漠。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所有的地區都會或多或少地遭受氣候變暖的不利影響。
常鬧水荒的南方發展中國家地區將會遭遇更多的熱帶颱風、乾旱和嚴重的沙漠化,農業產量下降,還可能出現飢荒和流行性疫病;更多如颶風、旱災等“畸形”氣候現象;受災嚴重地區將有大規模人口遷徙現象;亦可能導致大量人口死亡;蚊蚋活動範圍擴大,瘧疾等疾病的風險性將升高;棲息地毀滅後,許多物種將告滅絕。棲地破壞物種滅絕,森林就在人類不知限制砍伐及破壞之下,森林生態系中生物也跟著快速的滅絕。尤其具有生物基因寶庫的熱帶雨林更是嚴重。素有「海上森林」之稱的紅樹林,也因海岸的不當開發以及海水入侵內陸等因素,面積正在大幅的縮減,影響所及,漁業資源重要的培育場所也跟著消失掉了。
加速地球暖化,連帶造成溫室效應加劇,讓全球每年的溫度「破紀錄式」地增高,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造成溫室效應的原因

氣中的二氧化碳有逐年增加的現象,一直到西元1938年才由英國一位氣象學家最先發現。其實,從西元1800年開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便開始緩慢的增加,原因是工業革命後人口增加,為解決糧食不足便大量砍伐森林來增加耕地;而二十世紀後二氧化碳急速增加,則是因為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結果。

一)化石燃料惹的禍
煤、石油、天然氣都是化石燃料,他們都是經過千百萬年地質的碳化作用後形成的,可以被當作燃料,是很好的能量來源。但是燃燒化石燃料時,化石中的碳會和空氣中的氧氣結合成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增加和化石燃料消耗量是成正比的。

二)海洋污染
地表百分之七十是海洋,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可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氣。但是海洋受到油污和廢水的污染,造成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魚類死亡,不但破壞海洋的生態環境平衡,耿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不知不覺增加了。

三)燃燒森林
人類為了獲得更多的可耕地及居住地,大規模的破壞地球上的森林及熱帶雨林;根據巴西太空研究所的估計,巴西每年燃燒森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約有二十億公噸。

地球暖化的原因及所造成的影響

學者專家預測,全球溫度的上升,將造成兩極氣溫增高,導致格陵蘭與南極冰帽融化,可能使得海平面上升0.2到1.4公尺左右,許多城市將因陸地變成茫茫大海而被淹沒,海岸線60公里以內約占全世界1/3的人口,將深受其害。中緯度地區可能因受到聖嬰現象而面臨旱災或沙塵暴的威脅,許多農業地區將不毛之地的沙漠。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所有的地區都會或多或少地遭受氣候變暖的不利影響。常鬧水荒的南方發展中國家地區將會遭遇更多的熱帶颱 風、乾旱和嚴重的沙漠化,農業產量下降,還可能出現飢荒和流行性疫病;更多如颶風、旱災等“畸形”氣候現象;受災嚴重地區將有大規模人口遷徙現象;亦可能導致大量人口死亡;蚊蚋活動範圍擴大,瘧疾等疾病的風險性將升高;棲息地毀滅後,許多物種將告滅絕。棲地破壞物種滅絕,森林就在人類不知限制砍伐及破壞之下,森林生態系中生物也跟著快速的滅絕。尤其具有生物基因寶庫的熱帶雨林更是嚴重。素有「海上森林」之稱的紅樹林,也因海岸的不當開發以及海水入侵內陸等因素,面積正在大幅的縮減,影響所及,漁業資源重要的培育場所也跟著消失掉了。加速地球暖化,連帶造成溫室效應加劇,讓全球每年的溫度「破紀錄式」地增高,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森林則是解決此全球暖化問題的最佳利器,因為森林光合作用的效能高,可以消耗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替地球帶來新鮮充足的氧氣。所以,失去了森林,不僅危害到大氣的正常循環,並且讓溫室效應的問題更趨白熱化。


科學家研究從人造衛星收集到的資料,發現地球在過去一百年,平均溫度上升華氏一度,而這個估計,已經剔除都市化對地球溫度的影響。

科學家解釋說,他們收集了地球上七千二百個氣象站(weather station)和人造衛星(satellites)的資料,發現在過去五十年,地球暖化的速度加快,尤其是在阿拉斯加(Alaska)和西伯利亞(Siberia),不過,格陵蘭(Greenland)的溫度卻下降。
千年內北半球溫度變化趨勢(1000年-1950年每50年一刻度,1950-2000每10年一刻度)由於海洋溫度增加,南極和北極的冰川會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會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例如大洋洲島國圖瓦魯已被水淹沒。全世界有3/4的人口居住在離海岸線不足500公里的地方,陸地面積縮小會極大地影響人類居住環境,甚至可能導致戰爭。
由於海洋溫度增加,水蒸發加快,導致暴雨增加,水災會更加頻繁,水災面積擴大,水土流失嚴重。
由於大氣溫度升高,導致熱帶傳染病向高緯擴散,目前已有熱帶傳染病擴散的跡象。
由於大氣溫度升高,令蒸發率上升,導致內陸地區沙漠化加速,沙漠有擴大的危險。
雖然由於溫度升高,有部分動植物會加快繁殖,但整個生物多樣化會受到威脅,許多物種會加速滅絕的步伐。
由於兩極冰山崩塌,北歐、南美近極地的地方溫度反而會迅速下降,會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變化。
全球暖化可能極大地影響人類生存環境,人類應該起碼將自己對全球暖化的貢獻降到最低程度,盡量減緩全球暖化的趨勢。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什麼是地球暖化?什麼是溫室效應?

球暖化將導致階梯式的氣候變化    在最近出版的《科學》(Science) 期刊的一篇文章中,科學家表示地球暖化與極地冰被的部分溶解,不僅會影響海平面而且會影響地球的氣候變化。上次地球的冰期 (ice age) 約發生在14600年前,那次冰期提供一些顯著的線索,讓我們瞭解地球可能在未來數十年或數百年,將經歷甚麼樣的現象。此項研究成果,是由來自美國的維多利亞大學、奧勒岡州立大學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們共同完成的。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地球暖化、海平面及海流等的變化,可能正在〝驚人的〞快速發生。來自於奧勒岡州立大學的教授Peter Clark與他的研究夥伴,大約在一年多以前,即在《自然》(Nature) 期刊文章中指出:地球暖化所產生不可預期的結果,可能使得北大西洋海流中的斜溫層對流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型態瓦解,造成歐洲溫暖的洋流效應被襲奪,而產生廣泛的冷卻作用。因為Peter Clark等人發現,約在 14600年前的冰期,快要結束時的一個南極大陸冰川溶解事件 ("Meltwater Pulse 1A") ,使得地球海平面在五百年內升高約 21公尺,並使得北大西洋海流開始循環,造成北半球普遍地暖化。溶解事件之後,緊接著地球發生溫度、海平面及二氧化碳的增加,及一些與目前地球現狀相似或不同的重要現象。Peter Clark認為,過去發生的溶解事件,應該可以提供一些重要線索,讓我們瞭解地球暖化可能會如何造成氣候系統的變化。 什麼是溫室效應??
【簡單的說,就是熱氣容易進來,但不容易出去。像溫室一樣 !!】

大家該做的事

人類如何防止地球持續暖化,須考量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者的平衡來減緩地球暖化,具體的做法如:減少能源的浪費,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隨手關燈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等,這都是我們每個人可以做到的。只要人類存有危機意識,同時有心想維護大自然的景觀以及延緩地球的暖化,相信必能達成目標。
我們已知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積極保護大自然環境,是全球當務之急,除了保有野生及瀕臨絕種生物有個生存的空間之外,同時也讓我們更清楚了解綠化環境的重要性,讓我們的下一代有個舒適健康的成長環境,因此,不但要倡導少用產生地球暖化的產品,也要宣導綠化的運動觀念,才能遏止地球暖化作用,同時提昇優質清

地球暖化的殺手

大自然生態最嚴重的殺手,就是地球暖化與森林砍伐,世界各國對此生態危機如何因應,必須靠大家共同研究與防範。由於人類大規模砍伐森林,取得耕地的過程中,破壞了原本大自然所形成之微妙平衡,尤其是氧氣的循環,讓氧氣的循環速度更加減緩。根據調查,每年砍伐的樹木約有5~10億株,加上森林大火使得全球森林消失的數量相當驚人,植樹造林的速度遠遠落在其後。
在全球逐漸消失的森林當中,以熱帶雨林的滅絕速度最快。熱帶雨林當中,以南美的亞馬遜河流域以及東南亞泰國、印尼的熱帶雨林,面積最大也最為完整,其中亞馬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森林行光合作用所製造的氧氣,就約占地球氧氣總量的40%,所以素有「地球之肺」的稱號,但目前正遭受到人類無情的迫害,而陷入逐步消失的命運。

改進

當人類刷爆了地球資源額度的同時紅色警戒提早到來。全球暖化的情形以及自然資源的耗竭,已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所面臨最棘手的難題。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一致認為只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即可減緩全球暖化的現象。因此1997年,181個國家政府聯合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以減少石化廢氣與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英國物理學家艾倫.卡佛特(Alan Calverd)在2007年7月份的《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科學期刊中發表一篇名為「解決京都議題的根本之道」的文章,文中提出一個解決全球暖化問題的簡單方法,那就是停止「葷食」,提倡「素食的策略。這篇文章迅速地在網路上流傳開來,並引起科學界廣泛的討論,因此提倡少吃肉、少開車、少消費,就可協助遏止全球暖化。 
這篇文章的作者本身並非素食者,但卻了解到人類飼養動物作為食物,是生物資源與能源的一大浪費。他將各種會產生二氧化碳的能源,如石化燃料及人畜的新陳代謝,簡單計算後發現這些與人類有關的能源使用,有21%是用來飼養家畜。家畜的呼吸會產生巨量的二氧化碳,這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原因之一。不過氣象學家與政治人物卻把它視為無法改變的非人為現象,而沒有將它列入人為廢氣的範圍內。此外,21%當中,尚不包括那些會間接排放二氧化碳的過程,諸如:飼料生產、機械化屠宰、清除內臟、包裝、運輸與冷藏等過程。地球已開始暖化人類應積極地植樹與造林,為地球開啟一扇窗,阻止森林的濫墾、濫伐,並執行有計畫的造林,大量種植樹木,以發揮其淨化大氣的功能。同時研發潔淨無污染的替代能源,如太陽能、地熱、風力、水力、潮汐及氫燃料等能有效地避免二氧化碳的產生並充分利用資源。日常生活中也要懂得節約能源,儘量步行、騎單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一定要開車時也要保持良好的車輛性能、選用最節能的車輛、停車等候時關掉引擎;夏天時,應穿不易吸熱的衣服、安裝高能源效益的照明燈,同時減少使用冷氣機。

地球暖化威力

科學家已經發現全球有暖化的現象,而且天然資源日益枯竭,全球生態環境快速變遷,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議題。全球暖化現象讓我們憂心忡忡,是我們必須去面對且無法逃避的課題,究其原因,有90%是人類經濟活動所導致的結果,而企業正是經濟活動的重要推手;企業經營的成功,有相當程度來自於公眾消費及企業所處環境、文化、政治等因素互動的結果。在企業永續經營的前提下,務必要顧及其周圍環境的問題,擔負起社會責任與遵守企業倫理,才能得到各方的支持與創造更多的利

地球暖化的省思

當今人類是有史以來生活最富裕和行動最便利的一個世代,這都是拜科學進步、科技發明之賜。隨著科技文明的發展,人類對地球資源的取用也越來越肆無忌憚、為所欲為。雖然滿足了人類生活上的需求與便捷,可是卻影響到人類的生命與生活動搖了人與環境之間生命共同體的結構,讓整體的和諧受到莫大的傷害與威脅,這就是現代科技文明所付出的慘痛代價。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全球溫度的上升

全球溫度的上升,將造成兩極氣溫增高,導致格陵蘭與南極冰帽融化,可能使得海平面上升0.2到1.4公尺左右,許多城市將因陸地變成茫茫大海而被淹沒,海岸線60公里以內約占全世界1/3的人口,將深受其害。中緯度地區可能因受到聖嬰現象而面臨旱災或沙塵暴的威脅,許多農業地區將不毛之地的沙漠。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所有的地區都會或多或少地遭受氣候變暖的不利影響。常鬧水荒的南方發展中國家地區將會遭遇更多的熱帶颱 風、乾旱和嚴重的沙漠化,農業產量下降,還可能出現飢荒和流行性疫病;更多如颶風、旱災等“畸形”氣候現象;受災嚴重地區將有大規模人口遷徙現象;亦可能導致大量人口死亡;蚊蚋活動範圍擴大,瘧疾等疾病的風險性將升高;棲息地毀滅後,許多物種將告滅絕。棲地破壞物種滅絕,森林就在人類不知限制砍伐及破壞之下,森林生態系中生物也跟著快速的滅絕。尤其具有生物基因寶庫的熱帶雨林更是嚴重。素有「海上森林」之稱的紅樹林,也因海岸的不當開發以及海水入侵內陸等因素,面積正在大幅的縮減,影響所及,漁業資源重要的培育場所也跟著消失掉了。加速地球暖化,連帶造成溫室效應加劇,讓全球每年的溫度「破紀錄式」地增高,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森林則是解決此全球暖化問題的最佳利器,因為森林光合作用的效能高,可以消耗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替地球帶來新鮮充足的氧氣。所以,失去了森林,不僅危害到大氣的正常循環,並且讓溫室效應的問題更趨白熱化。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天坑

天坑是在特殊地質條件下,因地下河塌陷或洞穴塌陷形成溶斗,呈豎井狀、漏斗狀或斷陷盆地型的喀斯特地下地貌。天坑群及地下森林在生態學、遺傳學、地質學、氣象學及水文學等領域,具有很高的科研科考價值。
1998年大陸國土資源部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地區樂業縣進行土地
資源調查時,發現一種世界罕見的地質奇觀——喀斯特漏斗群,又稱
天坑群。1999年2月至10月,有關方面再次組織了水文地質專家對當地
進行了全面的考察。結果確定,這裡是世界已發現的最大的天坑群。
該天坑群由20多個天坑組成,其中最大最深的天坑叫大石圍天坑,深
達613米,南北走向寬420米,東西走向長600米,周邊為懸崖絕壁,底
部有大片原始森林與山上的原始森林相連接。
 而專家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天坑是如何形成的?有專家
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地下暗河長期腐蝕造成巨大地下空洞後引起地表
大面積坍塌所致。
 據了解,迄今為止全球已經在俄羅斯、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
發現類似的天坑,近年來重慶南川地區也發現了3個深約300米的天坑
,而樂業天坑之多之深卻是科學待解之謎。
 樂業天坑四周被刀削似的絕壁所圍,形成一個巨大的豎井。天坑的
底部則是一片人類從沒有涉足過的極為罕見的原始森林,面積達幾十
平方公裡。森林裡有溶洞群、地下河流相通,專家們認為,這裡極有
可能會發現一些已經被認為是絕跡的動物,如洞螈、盲魚等。它們是
兩種生活在地下河流中的遠古動物,視力退化。目前只在斯洛文尼亞
曾有發現。

全球暖化 - 六度C

好好保護地球  地球只有一個

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

關心北極熊

近幾年來我們常會看到電視、報章雜誌報導有關北極熊因地球暖化,造成其生活環境的改變,使得北極熊的生存面臨了很大的威脅,本單元從關心北極熊出發,並進一步帶領大家探索地球暖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我們何以製造了全球暖化?

我們何以製造了全球暖化?
過去一百多年,人類一直依賴化石燃料提供生活所需的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強化了溫室效應,引發全球暖化。此外,其他溫室氣體排放是由破壞森林、生產製冷劑及農業、畜牧業而來。

煤炭主導了中國的能源消耗。1979年至2005年,煤炭佔總能源消耗的72.4%,雖然近年煤炭的比重有緩慢下降的趨勢,但消耗量卻在不斷上升。高度依靠煤炭發展對地球環境是不可持續,面對日益嚴重的全球暖化,我們別無選擇了。

導致氣候變化的三大因素
燃燒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
地球大氣層是由一層層氣體組成,氣體把熱量罩住,維持了地球上的生命。可是,燃燒化石燃料和採伐森林,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增強了溫室效應,加上原有氣體天蓬,導致了更多熱量被籠罩。結果,全球氣溫不斷上升,使世界氣候失去平衡。

森林砍伐,導致氣候變化
森林砍伐也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來源。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來生長,是天然的『碳倉庫』,一旦被砍伐或燃燒,這些碳又會釋放到大氣層。植物腐爛更會產生比二氧化碳厲害的溫室氣體-甲烷。如今,森林砍伐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五分之一。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地球暖化

全球是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到地球大氣層所造成的。這些氣體就像厚厚的毯子,把日光的熱能困住,造成地球的溫度上升。溫室氣體愈多,地球的溫度就會愈高。這些溫室氣體來自汽車的化石燃料、發電廠以及森林及農地的流失。

 
● 科學家研究遠古冰河遺留的冰柱、海洋的沉澱物以及樹木和珊瑚環礁,發現全球的線索。● 全球對人類文明造成問題是因為它會導致威力強大的暴風雨和旱災、冰河融化、海平線上升、氣候模式驟變以及傳染病散播等危機。

● 汽車和以燃煤發電的發電廠是美國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過渡砍伐與焚燒森林也是造成全世界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來源

科學家說除非我們減低導致全球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全球的平均氣溫在本世紀末將上升三到九度。 令人驚訝的全球科學數據
● 最近南極冰核的研究數據顯示,目前的二氧化碳含量比過去65萬年都來得高。

● 自從科學家開始測量大氣溫度至今,2005年是氣溫最高的一年。氣溫最高的十年都是在1990年之後發生。2005年夏天,數百個美國城市都締造史上最高溫的記錄。 過去50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持續上升。
● 2003年,熱浪在歐洲造成3萬人喪生,並在印度造成1千5百人喪命。
● 1978至今,北極冰圈以每十年約百分之九的速度縮小。
● 海鷗於2000年首度出現在北極圈。
● 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的雪,以目前融化的速度,很可能在2020年完全融化。
文章中,科學家表示地球暖化與極地冰被的部分溶解,不僅會影響海平面而且會影響地球的氣候變化。上次地球的冰期 (ice age) 約發生在14600年前,那次冰期提供一些顯著的線索,讓我們瞭解地球可能在未來數十年或數百年,將經歷甚麼樣的現象。此項研究成果,是由來自美國的維多利亞大學、奧勒岡州立大學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們共同完成的。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地球暖化、海平面及海流等的變化,可能正在〝驚人的〞快速發生。來自於奧勒岡州立大學的教授Peter Clark與他的研究夥伴,大約在一年多以前,即在《自然》(Nature) 期刊文章中指出:地球暖化所產生不可預期的結果,可能使得北大西洋海流中的斜溫層對流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型態瓦解,造成歐洲溫暖的洋流效應被襲奪,而產生廣泛的冷卻作用。因為Peter Clark等人發現,約在 14600年前的冰期,快要結束時的一個南極大陸冰川溶解事件 ("Meltwater Pulse 1A") ,使得地球海平面在五百年內升高約 21公尺,並使得北大西洋海流開始循環,造成北半球普遍地暖化。溶解事件之後,緊接著地球發生溫度、海平面及二氧化碳的增加,及一些與目前地球現狀相似或不同的重要現象。Peter Clark認為,過去發生的溶解事件,應該可以提供一些重要線索,讓我們瞭解地球暖化可能會如何造成氣候系統的變化。
我的心得:
救救北極熊 救救我們的家
我門只有一個地球
要好好保護才行
為自己的後代找想

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指的是:
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所產生的公地悲劇。在20世紀,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攝氏0.74度。[1]普遍來說,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有理由認為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1]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2]正是全球暖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自從1950年,太陽輻射的變化與火山活動所產生的變暖效果比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還要低。[3][4]這些結論得到30多個來自8大工業國家的研究團體所確認。[5][6]第一次懷疑溫室效應會發生的觀測是瑞典化學家阿倫尼烏斯在1897年所做的。[來源請求]雖然當時沒有引發公眾討論,但自1980年代後開始引發公眾關注。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在太平洋中央夏威夷的茂納羅亞峰上設立4個7米高和一個27米高的採樣塔,每小時採樣4次,分析二氧化碳的變化情況。(如右圖)[7][8]


目前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幾乎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是同步上升的,從工業革命開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增加,雖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並固定成碳酸鈣,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還是逐步增加。根據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和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聯合研究的結果,在進入20世紀後半葉,全球溫度上升的趨勢非常明顯,溫度變化情況見下圖。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可能反過來導致其它方面的變動[來源請求] ,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天氣事件更強更頻繁,譬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預計全球暖化所因致事件的數量和強度;但是很難把這些特殊事件連接到全球暖化。雖然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但是預期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會在往後的日子仍然繼續[來源請求] 。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9]。但是還是有不少氣候研究顯示為人類的行動在最近全球暖化中其實沒有扮演重要角色[來源請求]。但是無論氣候變化的成因或結果為何,許多人是非常關心的;而且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引起了全球廣泛的政治爭論、公開辯論及各種學術研究。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


我的心得:全球暖化會造成以上恐怖的現象
但產生全球暖化的原因卻是因為人類爲了便利而破壞了地球
地球只有一個
我們一起為地球努力吧!




北極熊會因為地球暖化,冰塊溶解,而沒地方住 請節能檢探 做好垃圾分類  到後來不只北極熊會死掉 其他動物會因冰塊溶解,水平面上升,而沒地方住,到後來連人類到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