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北極熊

救救北極熊
救救北極熊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地球暖化資料

全球到底是什麼?

● 全球是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到地球大氣層所造成的。這些氣體就像厚厚的毯子,把日光的熱能困住,造成地球的溫度上升。溫室氣體愈多,地球的溫度就會愈高。這些溫室氣體來自汽車的化石燃料、發電廠以及森林及農地的流失。
● 科學家研究遠古冰河遺留的冰柱、海洋的沉澱物以及樹木和珊瑚環礁,發現全球的線索。
● 全球對人類文明造成問題是因為它會導致威力強大的暴風雨和旱災、冰河融化、海平線上升、氣候模式驟變以及傳染病散播等危機。
● 汽車和以燃煤發電的發電廠是美國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過渡砍伐與焚燒森林也是造成全世界二氧化碳大量排放的來源。
● 科學家說除非我們減低導致全球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全球的平均氣溫在本世紀末將上升三到九度。 令人驚訝的全球科學數據
● 最近南極冰核的研究數據顯示,目前的二氧化碳含量比過去65萬年都來得高。
● 自從科學家開始測量大氣溫度至今,2005年是氣溫最高的一年。氣溫最高的十年都是在1990年之後發生。2005年夏天,數百個美國城市都締造史上最高溫的記錄。
● 過去50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持續上升。
● 2003年,熱浪在歐洲造成3萬人喪生,並在印度造成1千5百人喪命。
● 1978至今,北極冰圈以每十年約百分之九的速度縮小。
● 海鷗於2000年首度出現在北極圈。
● 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的雪,以目前融化的速度,很可能在2020年完全融化。


地球將導致階梯式的氣候變化 

在最近出版的《科學》(Science) 期刊的一篇文章中,科學家表示地球與極地冰被的部分溶解,不僅會影響海平面而且會影響地球的氣候變化。上次地球的冰期 (ice age) 約發生在14600年前,那次冰期提供一些顯著的線索,讓我們瞭解地球可能在未來數十年或數百年,將經歷甚麼樣的現象。此項研究成果,是由來自美國的維多利亞大學、奧勒岡州立大學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科學家們共同完成的。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地球、海平面及海流等的變化,可能正在〝驚人的〞快速發生。來自於奧勒岡州立大學的教授Peter Clark與他的研究夥伴,大約在一年多以前,即在《自然》(Nature) 期刊文章中指出:地球
產生不可預期的結果,可能使得北大西洋海流中的斜溫層對流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型態瓦解,造成歐洲溫暖的洋流效應被襲奪,而產生廣泛的冷卻作用。因為Peter Clark等人發現,約在
14600年前的冰期,快要結束時的一個南極大陸冰川溶解事件 ("Meltwater Pulse 1A") ,使得地球海平面在五百年內升高約 21公尺,並使得北大西洋海流開始循環,造成北半球普遍地。溶解事件之後,緊接著地球發生溫度、海平面及二氧化碳的增加,及一些與目前地球現狀相似或不同的重要現象。Peter Clark認為,過去發生的溶解事件,應該可以提供一些重要線索,讓我們瞭解地球可能會如何造成氣候系統的變化。

氣溫上升預期的效應

● 全球將加強颶風的強度。過去數十年來,全球四和五級颶風的數量幾乎加倍。由於海洋的溫度增高,熱帶暴風雨將吸收更多能量,威力也會變得更強。
● 超級暴風雨在某些地區造成嚴重水災,其它地區的旱災和林火則會增加。
● 由於海平線上升,低窪的島嶼將無法居住。
● 森林、農田和城市將受到全新害蟲及蚊子傳染疾病。
● 珊瑚礁及高山草原等生態棲息地將遭到嚴重破壞,使得許多動植物面臨絕種的危機。

全球暖化衝擊下 數億人將被迫改變生活

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聯合國發表報告指出,全球造成的雪地、冰層與冰川消融,將衝擊全世界數億人的生活。
2007
年世界環境日的關注焦點是「冰川消融:後果堪憂?」以呼應由2007年持續至2008年的國際極地年(International Polar
Year)活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執行長史坦納(Achim
Steiner)認為,這份冰雪融化研究報告的結果,「上至政府議會、下至個人家庭,都應給予正視關注。」
據估計,全世界有15億人口的用水來自受雪水匯流影響的河川,其中有約3億人必須仰賴融雪以度過乾季。在中亞、秘魯與智利則有廣大地區完全依靠覆雪或冰川融化提供水源。
報告提出警訊,僅是亞洲的高山冰河或覆雪融化便足以對全世界40%的人口造成衝擊。

  • 2009-12-13 16:48:33 補充 關於哥本哈根會議....

    目的:

    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一個過渡性、操作性的協議」「可以成為通往完整法律協定的踏腳石」。

    哥本哈根會議是聯合國氣候變遷基礎公約(UNFCCC)第15屆締約國大會(COP15),目標是192個締約國要制定出2012年後的氣候協定。
  • 2009-12-13 16:49:05 補充 影響:


    全球還必須在減輕、適應氣候變遷、財源和科技等方面進行長期合作。依據締約國2007年在印尼峇里島COP13同意的「峇里路線圖」(Bali Roadmap),京都議定書新階段和長期合作,都必須在今年哥本哈根大會完成協商。

    在減量議題上,已開發國家希望開發中大國也有明確減量承諾,後者則要求前者應減更多。今年7月在義大利舉行的八大工業國(G8)高峰會,G8領袖宣言指出,到2050年,全球應減掉至少50%的溫室氣體排放,已開發國家更要減少80%,這普遍被視為一項進展。


    這是目前知道可能會有的影響
  • 2009-12-13 16:50:57 補充 為了能在2013年之前發揮效力,《哥本哈根協定》必須滿足所有參與國家的政治要求。
    需要澄清工業化國家雄心勃勃並同時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目標。
    比如,歐盟已經原則同意了一項氣候和能源計畫,該計畫規定歐盟到2020年要實現在1990年水準上減排20%的目標(如果其他工業化國家也照此辦理,將可以實現30%的減排目標。)在美國國內,巴拉克奧巴馬總統表示要在2050年實現減排溫室氣體80%的目標,並提出在2020年讓美國的排放重新回到1990年的水準。其他國家,比如俄羅斯和日本,將在今年年底前公佈他們的中期減排目標。

地球暖化的主要因素

2006 年元月,日本茨城大學的研究小組根據長年的觀察,預測溫室效應引發的海水暖化現象到了本世紀末,所造成全球接近地表的平均大氣溫度的提高及海平面的上升,會導致全球被海水淹沒的總面積總共達到 171 萬平方公里,相當於 48 個臺灣大小的土地面積。地球上受到影響的總人口,也會多達 5 億 3 千萬人。

造成這種海平面上升,威脅人類生活與生命安全的現象,主要是溫室效應所引起的。產生溫室效應的直接原因,則是包含二氧化碳、甲烷等在內的溫室效應氣體,在大氣中的含量提高所致。其中,又以二氧化碳濃度的快速增加是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

百年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 80% 來自動、植物的呼吸,20% 來自燃料的燃燒,散布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 75% 被海洋、湖泊、河流,以及空中的降水吸收,而溶解在水中。還有 5% 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轉化成為有機物質貯藏起來。因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維持穩定的。

近幾十年來由於人口的急遽增加與工業的快速發展,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遠遠超過過去自然形成二氧化碳的水準。加上對森林亂砍亂伐破壞植被,熱帶雨林的縮減,使得二氧化碳經由植物轉化成有機物的機會下降。此外,地表水域逐漸縮小,降水量大大降低,減少了吸收及溶解二氧化碳的條件,於是嚴重破壞了二氧化碳的生成與轉化的動態平衡,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也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發生了改變。

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效應氣體,可以防止地表熱量輻射到太空中,而具有調節地球氣溫的功能。如果沒有二氧化碳,地球接近地表的年平均大氣溫度會比目前還低攝氏 20 度。例如,火星因為大氣層的稀薄,它的表面溫度在攝氏零下 15 度到 5 度之間。但是如果二氧化碳含量過高,就會使過多來自太陽的熱量儲存在大氣中,促使地表溫度逐漸升高,就形成現在令人憂心忡忡的「溫室效應」。

形成溫室效應的氣體,除了二氧化碳外,還有水蒸氣、臭氧、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等三十多種。有些溫室效應氣體是自然產生的,像水蒸氣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過去的千萬年間,溫室效應氣體在大氣層中的生成和消耗是非常穩定的。然而工業革命以後,因為人為活動的增加,開始排放大量的溫室效應氣體,使得它們在大氣層中的濃度也急遽增加,造成強烈的「溫室效應」,而成為全世界注意的焦點。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水蒸氣也是一種溫室效應氣體,但它不是人為活動產生的。

「溫室效應」增強後的直接影響就是地球溫暖化,這將使冰川和格陵蘭及南極上的冰塊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除此之外,因為大氣層雲量及環流的轉變,也使得全球各地的氣候出現異常,冬天更冷、夏天更熱,暴風雨、颱風的強度及範圍加大,洪水、乾旱出現的頻率也升高。

1997 年 12 月在日本京都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三次締約國大會中,簽署了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決議首先針對 38 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會員國,限制他們的人為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經過一番努力,「京都議定書」已經在 2005 年 2 月 16 日正式生效。

「京都議定書」規範如何減少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硫 6 種主要的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其中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比其他5種溫室效應氣體大得多。在 2008 至 2012 年期間,這些人為溫室氣體的全球年平均排放量,必須削減到比 1990 年基準年的排放量還要少 5.2%。

為了減緩溫室效應對人類的災害性影響,目前科技發達國家都耗費鉅資,從事如何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減緩或降低增加速率的研究。對於這個議題,主要有「隔離」和「資源化利用」兩種對策。

隔離的意義是從排放量大、濃度較高的固定排放源,利用吸收或吸附的技術提升二氧化碳的濃度,然後打入海底或地層內永久保存。資源化利用則是把得到的高濃度二氧化碳,當做一種原料或化學品來使用,使用它做成的材料或化學品可以替代其他的來源,也可以達到整體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的目的。其中,已有一些利用二氧化碳無毒的特性使用在各種用途上的例子。

二氧化碳的分子量是 44.01,在大於 5.1 個大氣壓力的環境中,固態的二氧化碳在攝氏零下 57 度會融解成液態。它的正常沸點是攝氏零下 78 度,也就是說固態的二氧化碳在這個溫度以上及一大氣壓力下,會昇華成氣態的二氧化碳。同時,氣態二氧化碳的密度在攝氏 25 度是每立方公尺 1.98 公斤,比重是空氣的 1.65 倍。二氧化碳實際上是一種可以進一步利用的寶貴資源,它也已經被世界相關組織列為許多人類最親和的氣體中的一種。它在工業上的應用,本質上可以區分成物理和化學應用兩種。

二氧化碳的物理應用

物理上的應用是指在使用過程中,二氧化碳不會和其他物質反應,還是保持在分子的狀態,按純度的不同,可以分成工業級和食品級兩類。最常見到的食品級二氧化碳,就是日常生活中常飲用的可樂和汽水中的氣泡。它的原理是在加壓狀態下,把二氧化碳溶入水中,然後封瓶。一旦打開瓶蓋,由於壓力的降低,二氧化碳會迅速逸出,就形成許多上升的小氣泡。目前,飲料和啤酒行業是食品級二氧化碳最大的消費市場。

把二氧化碳冷卻到攝氏零下 78 度以下,就會形成乾冰,也就是固體的二氧化碳。乾冰會慢慢從固態直接昇華成氣態,這個過程會從外部吸收熱量,乾冰擁有優異的冰凍能力,1 公斤的乾冰相當於 2 公斤的冰塊,在食品、蔬菜、水果和水產品的防腐保鮮上,使用相當普遍。另外,大家經常在電視節目中看到的白煙效果,主要也是用乾冰造成的。

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技術,是近年來普遍用在低溫下萃取天然物或熱敏性物質的一項優良技術。所謂熱敏性,是指在高溫下物質會分解或聚合,這種現象常見於中藥、食品、香料等材料。「超臨界」的意義正是指當化合物同時處在臨界溫度與臨界壓力以上時,液氣兩相的密度趨於一致,使兩相合併成一個均勻的超臨界相。超臨界二氧化碳具有對疏水性物質的溶解度高、擴散性好、黏度低、輸送容易、表面張力小、貫穿性佳等優點。

二氧化碳的臨界溫度是攝氏 31.7 度,與一般戶外溫度相近。臨界壓力是 72.8 個大氣壓力,容易達到。而且,二氧化碳本身無毒、無色、無臭、不具自燃性、不產生光化學反應,最適於用來代替傳統化學溶劑萃取活性物質。例如,德國已經成功利用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咖啡因、植物香精等。國內南緯實業公司也已經開發超臨界二氧化碳洗淨衣物的技術,可以替代化學乾洗劑;喬志亞生技公司則以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高濃度的芝麻素。

目前,有一項革命性的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技術,也正在發展當中。它可以用來取代現有的高溫熱水染色技術,如果能開發成功,將不至於再產生大量污染的廢水,也會改變染整業是高污染產業的形象。

超臨界二氧化碳也可以用在塑膠材料的發泡上。發泡是指在塑膠的內部,運用特殊手段製造出無數的孔洞,使塑膠具有特定的性能,例如減低重量、具有緩衝性等。傳統上使用的是化學發泡劑,不管在生產過程中或使用時都有環保上的問題。

利用超臨界二氧化碳當發泡劑,完全沒有毒性,而且製造出的發泡材料具有質輕、可壓縮、可緩衝、絕緣、吸音、吸震、低介電常數等優點,可以廣泛應用在建材、食品包裝、工業包裝、汽車與航太工業、運動器材、鞋材及生醫材料上。這是相當看好的一種技術,然而目前的困難點是設備成本仍然偏高。

二氧化碳在物理上的應用,還有當做氣霧劑噴灑藥物或其他物質等。它也可以用作環保型滅火劑,在噴射滅火以後,不會污損器具設備,而且具電絕緣性,通常使用在通訊機器室、電腦房、冷凍倉庫等場所。

二氧化碳也有農畜產品保鮮的功能。「二氧化碳氣調保鮮」是指在儲藏蔬果的環境中,注入高濃度的二氧化碳來降低氧含量,以抑制蔬果中的生物呼吸,制止病菌滋長。研究發現用「二氧化碳氣調」貯藏荔枝,在攝氏 1 ~ 3 度的條件下,貯存 30 到 40 天以後,原有的新鮮度、光澤和風味都依然存在。

另外,把雞蛋放在 30 ~ 60% 的二氧化碳氣體中,二氧化碳會穿過蛋殼滲透到雞蛋內,延遲形成水樣蛋白的速率,達到保鮮的目的。二氧化碳也可以進一步用在糧食、水產及花卉的保鮮和防腐上。

二氧化碳的化學應用

顧名思義,二氧化碳的化學應用就是把二氧化碳和其他的化合物反應,製造出另外一種材料或化學品中間原料。因為牽涉到化學反應,二氧化碳在產品中已經不存在了。

生產尿素是最傳統的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它的主要用途是提供土壤氮肥,是一種重要的肥料。尿素是由二氧化碳與氨在高壓環境下,利用觸媒反應而得。尿素是一種氮肥,也可以做為樹脂的原料,例如和甲醛進行縮合反應生成接醛樹脂,是木材加工中膠合板和人造板的膠黏劑。它與雙氧水反應會形成過氧尿素,在醫學上,是一種高效安全且方便的消毒劑。

做為不少高分子和紙漿添加劑的輕質碳酸鈣,也是使用二氧化碳為原料製成的,它是由二氧化碳和俗稱石灰水的氫氧化鈣反應而得到的。碳酸鈣的用途很廣,用在橡膠中,可以提升拉力強度;用在塑膠上,可以增進剛性、耐熱性及耐衝擊強度;用在紙張上,可以幫助改善顏色遮蔽性、印刷光澤等。碳酸鈉也是目前國際上用量最大的無機填充料。

二氧化碳主要來自於燃燒,如果能把二氧化碳經過化學或生物的手段,轉化成為能源,會是人類的一大福音,目前有不少的科學家從事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難題是二氧化碳很穩定,反應性很差,因此需要提供能源使二氧化碳活化。這麼一來,有可能會發生製造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比所消耗掉的二氧化碳還要多的現象。

由於二氧化碳是碳氫化合物經過氧化燃燒得到的產物,蘊藏在碳氫化合物中的能量,在燃燒後都已經釋放出來了。把二氧化碳製成能源產品,從能量平衡上來說,是不具經濟效益的。不過,如果能結合煙道氣中的熱能回收,直接利用高溫下的二氧化碳,並結合由再生能源的應用或廢棄物的再利用所提供的廉價氫氣,使二氧化碳經由氫化反應生成各種碳氫化合物,可能是一個可行的做法,這也是目前各國科學家戮力突破的課題。

目前,化學再利用的焦點是如何生成甲烷、二甲醚和甲醇,前兩者都是乾淨能源。二甲醚則因無毒、不含硫,燃燒性質與液化石油氣和柴油相近,且具有常溫下是氣體,稍微加壓就變成液體,容易儲藏運輸的特點,而被視成是非常具有潛力的新一代替代燃料。至於甲醇,則是另一種用途廣泛的化學品和能源原料。

不過,這種使二氧化碳能源化的夢想尚未能夠實現,主要的原因是具有經濟性和可靠性的高溫回收二氧化碳的技術及材料還在研發中。此外,利用化石原料反應得到氫氣的過程中,也會產生不少的二氧化碳,並不是良好的氫氣來源,除非是在生產另一種化學品時,氫氣是副產品。如果要利用再生能源得到原料中的氫氣,在十年內可能都還無法看到商業化的成果。換句話說,現階段氫氣仍是高價原料,而大大地限制了利用二氧化碳氫化反應做成各種化學品的經濟效益。

利用化學法由二氧化碳生產能源產品,還有一條漫長的路要走。然而生物法的應用,倒是非常引人注意。在 1989 年,日本出光興產公司中央研究所的生物化學科研小組,研發出一種從淡水藻類中提取出石油的技術。用二氧化碳餵食這種藻類,可以促使藻類迅速生長,而且因為光合作用的緣故,可以使藻類的內部蓄集石油。

在研究過程中也發現,這種藻類不僅對於二氧化碳的吸收率高,它們生成石油的能力也遠遠超過想像的程度,生成的石油不僅熱值高,且氮和硫的含量很少。他們樂觀地估計,日本因燃燒石油而排放的二氧化碳,每年大約有 5 億噸,如果能全部用來餵食這種藻類,便能生成 2,000 億公升的石油,這相當接近日本全年的原油進口量,是一項前景非常吸引人的投資。

我們常接觸的光碟片中,有些是利用二氧化碳當原料製造的。國內的奇美實業公司所生產光碟片的原料聚碳酸酯,就是由二氧化碳製成的碳酸二甲酯和其他化合物進一步反應而來的。碳酸二甲酯在 1992 年被歐盟列為無毒化學品,又因為它同時具有甲基、羰基、甲酯基,也是一種低污染的基礎化學原料,用途相當廣泛。同時,碳酸二甲酯也可以作為汽油添加劑,和一般鋰電池內部電解液的用途上。

目前,使用二氧化碳製造碳酸二甲酯的主要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經由與環氧乙烷或環氧丙烷反應,再和甲醇進行酯交換而來。目前這方法已經被工業化運用,國內由東聯公司生產,然後提供給奇美公司製造光碟片。另外一種方法是在高壓下,直接由二氧化碳與甲醇反應來生成。不過這種方法在觸媒的開發上遭遇到一些瓶頸,因此還沒有工業化。

用二氧化碳也可以製造出生物可分解的高分子聚合物。前一陣子環保署施行限制使用塑膠袋政策,就是因為由石化原料製成的高分子聚合物,也就是一般人通稱的塑膠,埋著不能腐化,燒掉又有產生有毒氣體的疑慮。因此鼓勵使用丟棄後對環境友好的可分解性塑膠材料。

1969 年,日本的井上祥平教授首先發現二氧化碳可與環氧乙烷共聚生成脂肪族聚酯。這種聚酯具有全生物分解的性能,在堆肥環境下,一天到二個月內,可以全部降解變成對環境完全無害的物質。而且,這種材料不具結晶性,可以製造成透明薄膜、板材、管材等。此外,燃燒時只會產生二氧化碳和水,沒有毒性氣體。目前,已經有商業化的產品問世,主要用在丟棄型的包裝和醫療材料上。

人類由於過度燃燒化石原料,而造成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急遽上升,這已經變成國際上不能忽視的問題。除了開發再生能源,鼓勵節約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以外,把二氧化碳當做資源加以利用,也是值得推廣的事。

二氧化碳物理上的應用,像是製作碳酸飲料、乾冰,或是應用在超臨界流體技術上,多數已經被工業化運用。至於對消耗二氧化碳量比較大的化學應用,只有很少部分已經邁入工業化生產階段。目前,不少科學家正積極尋求可以提高二氧化碳使用率和降低能源消耗量的轉化技術,期待未來能夠使二氧化碳的產生量和消耗量至少達到平衡,使地球不致繼續暖化而威脅到人類的生活與安全。

防止地球暖化從你我做起

民眾對於「溫室效應」現象,多少抱著與我何干的心態,其實「溫室效應」影響整個地球的生活圈,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全球溫室效應日益嚴重,至公元2100年可能造成的影響如下:地球溫度上升13度、海平面上升1590公分、許多島嶼及海岸平原被海水淹沒、氣候變化造成地球生物的生存危機等等……
    為防止地球暖化,首先我們要了解哪些氣體會造成溫室效應,由於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在溫室效應中占55%的比率,然而,全球的二氧化碳正以海年60億噸的量增加中。氟氯碳化物約占24%的溫室效應,目前增加的速率最高。如使用在冷氣機、電冰箱的冷煤、電子零件清潔劑、噴霧劑、滅火器等,都含有此成份,而這也是破壞臭氧層的禍首。甲烷約有15%的溫室效應由此而起,產生自發酵與腐化的變更過程,主要來自牲畜、水田及掩埋場的排放。約有6%的溫室效應由氧化亞氮引起,係由燃燒化石燃料、微生物及化學原料分解所排放。來自地面污染,如汽、機車、發電廠、煉油廠所排放的氮氧化合物,經化學作用而產生臭氧,亦會造成溫室效應。
    為防止全球暖化,我們其實可以從日常生活做起,如植樹、以腳踏車或大眾交通工具代步、能步行更好、不用氟氯碳化物噴霧產品、盡量減少使用冷、暖氣機、節約用電並加強太陽能、風力、水力等替代能源的研究運用等。如果人人能在生活中稍微改變一些生活習慣,就能做到珍惜地球,為人類的永續生存盡一份心力。

「珍愛地球、真愛台灣-希望展」在台首大開幕

由台灣首府大學主辦、台灣創價學會協辦的「珍愛地球、真愛台灣-希望展」,今(18日)天上午十時許在台灣首府大學校長楊順聰等人的主持下,於台灣首府大學圖資大樓一樓中廊展開為期五天的展覽,現場除有志工們播放保護地球及地球面臨暖化後的危急影帶外,還有蒐集至世界各地有關地球暖化危機的海報看版,每天都有台首大觀光導覽志工,為參觀民眾解說,希望喚起大家對地球的關心。
隨著地球環境遭破壞,導致臭氧層破洞,引起氣候急速的變化,地球已遭受到暖化的危機,為喚起對地球的關懷,把關心地球的觀念與價值觀,從學生時代培養起,台灣首府大學與台灣創價學會,聯合舉辦「珍愛地球、真愛台灣-希望展」,把地球的危機告訴學生們,喚起學生愛護地球。
展覽在台灣首府大學管樂團演奏動聽的音樂下揭開序幕,校長楊順聰表示,地球暖化越來越嚴重,我們常說地球是共享的,要好好愛護,但地球供養我們,所以我們不能說共享地球,而是要更加愛護地球。
「珍愛地球、真愛台灣-希望展」為期五天,在圖資大樓一樓中廊,台首大號召二十餘位觀光導覽志工,每天輪由駐點志工為參觀民眾解說,每一幅來自世界各地守護地球、愛護大地的海報,甚至地球暖化造成的恐怕危機,都以圖片式的海報一一呈現出來,再透過志工們的介紹,讓愛護地球的觀念深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全球暖化特輯》 面對台灣:生態氣候篇

台灣,一個蕞耳小島,生物多樣性堪稱世界之最,從熱帶、亞熱帶、溫帶到寒帶的生態系,兼容並蓄存在島嶼內。溫度,決定生態的界線,也關鍵性的決定我們生存的地球。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台灣面對的挑戰是什麼?
有人質疑,現在正發燒的全球暖化議題是場騙局?絕大多數的科學家會肯定的告訴你,「人類」就是這場地球災難的元兇!在太陽系中,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決定了地球的氣候變化,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氣候是在冰河期和間冰期之間,規律的來回擺盪,周期大約10萬年,而現在正處於溫暖間冰期(約8千年),地球暖化是長期且必然的趨勢;但是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形成溫室效應,卻讓地球在短時間內發燙發熱。
 18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是生產方式的革命,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從工廠製造產品的過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能源使用、交運運輸、甚至每天的三餐飲食,都直接、間接的排放二氧化碳。簡單的說,凡是使用石油、天然氣、煤等化石燃料,都會產生二氧化碳。
 
工業革命之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是280ppm,現在已經飆升到381ppm,是60萬年來的最高值;當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一倍,地球溫度就會上升3-5℃。這100年來,地球氣候上升0.65℃,看似微小,卻造成全球氣候大地震、生態失衡失序,氣候災害一波一波侵襲,始作俑者的人類也嚐到苦果。
地球暖化導致乾旱時間拉長,熱浪、旱災,常登上國際新聞的版面,但整體降雨量並沒有減少,各地於是發生極端氣候,台灣當然也無法倖免於難。2001年7月,納利颱風單日的降雨量,打破了台北氣象站105年來的紀錄,台北市彷彿回到過去的台北湖;2002年,度過淹水惡夢的台北市反而遇到缺水窘境,這波旱災從桃園一路延燒到台北,台北市政府甚至祭出供水4天停水1天的非常手段,搶水大戰在北台灣上演;2005年3月,以往只在出現在高山的雪景,卻下降到海拔700公尺的山林,茶園、果樹受到寒害,農民損失慘重。風調雨順才能國泰民安,當澇旱之災頻繁上演,台灣人如何安身立命?
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總量的1%,排名第 22名;每年人均排放量高達12公噸,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台灣暖化的幅度也不惶多讓,是地球的2倍,溫度上升高達1.3℃。一般民眾冷的加件衣服,熱了躲進冷氣房吹冷氣;但對置身在自然環境 下的生物來說,這1.3度可是「代誌大條」。
 
靜宜大學生態所教授陳玉峰累積長期的調查資料發現,溫度上升,海岸植物有北移的趨勢,移動距離在50-70公里,有些植物會因為氣溫改變、新物種移入競爭而滅亡。「我最擔心極端氣候。」陳玉峰說,高海拔的植物生長周期動輒一、兩百年,這幾十年來氣溫急遽改變,植物感受到生存壓力,把能量用在開花;但如果遇到極端氣候,無法順利育成種子,如此反覆造成許多樹木不明原因猝死。
 

《全球暖化特輯》 面對台灣:交通篇

在小港機場往高雄市區的街道上,迎面而來是大軍壓境般的機車陣,背後是臨海工業區的煙囪,這就是每人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的城市──高雄。在這個大眾運輸不太方便的城市,許多人沒有辦法想像沒有汽機車要怎麼出門。在台灣,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比例正逐年降低,汽機車的密度卻持續飆高,平均每4人就有1輛汽車,密度高居亞洲第二;平均每2人就有1輛機車,這個密度更是高居世界第一。
運輸占了二氧化碳排放的1/3,要怎樣替運輸系統「除碳」呢?許多人開始尋找替代石油的燃料,從植物中提煉出的生質柴油,是目前市場上的主力。包括大豆、玉米、向日葵種子,甚至是番薯或甘蔗,都可以提煉成為生質柴油或生質酒精。跟化石柴油比起來,生質柴油可以減少7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台灣現在還沒有酒精汽車,但生質柴油的汽車已經上路。目前全
國有13個縣市的公車與垃圾車採用生質柴油,為二氧化碳減量盡棉薄之力。
除了以生質柴油替代汽油,汽車廠商開始發展更有效能的汽車。這種車被稱為「油電混合車」,同時具有汽油驅動的引擎和電動馬達,當它發動時完全聽不到引擎運轉的聲音。油電混和車是目前最省油的汽車,每公升汽油可以行駛20-25公里,耗油量只有一般汽車的一半,是目前同級車種中最省油的車,廢氣排放更只有一般車的1/5,每行駛10萬公里,減少排放的二氧化碳達到7公噸!
除了陸運,海運也是溫室氣體的重要來源。路上的汽車不過上百批馬力,海上的貨船動輒好幾萬批的馬力,加上船的引擎比較不「挑食」,基於成本考量,盡量用品質比較差的油,所排放的汙染量比陸運更大更嚴重。海洋大學輪機系教授華健指出,台灣對船舶的汙染管制相對起來非常寬鬆,造成有些不符合環保要求的船舶轉而停泊到台灣的港口,把台灣當成避風港,政府一方面應該更嚴格管制船舶的汙染,另一方面也應該開始推動航運的減碳甚至無碳化,比如說完全無汙染的「太陽能船」。
2007年3月,一艘太陽能遊艇在高雄愛河首航,正式宣示台灣已經具備生產太陽能船的能力,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太陽能船,悠閒而安靜地行駛在湖泊、河邊,在耀眼的陽光下,加入藍色公路的行列!
 
其實,最方便最友善的交通工具,不是高科技的汽車,也不是剛起步的太陽能船,而是人類騎了上百年的自行車。2007年的地球日,台北街頭聚集了五、六百輛的腳踏車,他們在同一時間上路宣示腳踏車的路權。
許多單車通勤族發現,騎腳踏車上班的時間可能比開車花費的時間還要少,但是這個城市空間對於單車族非常不友善,參與這次單車上路的台大城鄉所教授畢橫達說,台北市是個非常適合騎腳踏車的城市,相較於世界其他城市,台北市的馬路很寬,政府應好好規劃,讓騎腳踏車的人有更好的行動空間。
減少交通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最根本的不是發明更新穎的交通工具,而是改變目前以汽機車為主的城鄉環境。雖然政府不斷呼籲要多多使用大眾運輸系統、建立零汙染的綠色交通,另一方面卻又到處擴張公路,希望建立四通八達的環島公路網,等於是變相鼓勵小客車成長。真正要做,就必須轉變以汽車為主的思維,否則真要達到二氧化碳減量,也不過是徒勞無功的喊喊口號罷了!

全球暖化特輯》 面對台灣:個人篇

《個人篇》

從我們起床那一刻起,就不斷的在產生二氧化碳,不要以為只有我們呼出的氣體而已,在日常生活作息中,都可以看到二氧化碳的痕跡。很直接相關的就是水跟電的使用,節能的生活相對的也是低碳的生活,能源本來是跟二氧化碳息息相關。
為了讓大眾更清楚知道在生活中製造了多少的碳,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帶入了國外溫室氣體計算機的概念,只要輸入數字就可以知道,你的生活替地球增加了多少二氧化碳。在台灣,平均每人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2萬噸,相較於2頭大象的重量,而這個數字大多可以透過個人行為的改變,而有所降低。例如:捨棄一人一車的方式,選擇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是共乘、多利用網路傳輸減少紙張的使用、少搭短程電梯改走樓梯、順手關燈關水、飲食均衡避免吃過多肉食、隨手帶餐具減少免洗碗筷的使用等,一些簡單的動作,卻能夠替地球減少溫室氣體的負擔。
另外,在消費的觀念上也要有所改變。在一直都以儉樸的態度來看待生活的江慧儀眼中,許多物品都是珍貴的資產,可以一再地重複使用。面對購物這個難纏的人性慾望,一場艱困的拔河戰,在內心該買與不該買之間擺盪,若能時時捫心自問是否真的需要,也許就能降低不少不必要的消費,而在進行必要的消費時,也要選擇節能的商品。
除了靠個人行為的改變之外,政府也該做整體的規劃,讓民眾能順利以及方便的購買綠色產品,例如:增加產品的品項、標示待機能源、給予優惠補助等,甚而在整個產業製程當中就要求無污染排放和可回收處理,從源頭設計到進行必要性的消費,打造一個對地球友善的環境。
 
珍惜資源是我們應該要發自內心的反省,如果當設計者在設計產品時,注入環保的想法;政府在擬定政策時,思考如何才能對環境的衝擊降到最低,學習和大自然和諧相處,這才是和地球永存、生生不息的道理。
 

全球暖化特輯》 面對台灣:企業


《企業篇》

2007年4月3日的午後,建國南路上的台北市立圖書總館聚集了許多產業界的領袖,到訪的貴賓包括中美和董事長陳朝威、台灣證券交易所所長陳樹、經濟部工業局、福特六和、中華電信、中鋼等各大企業主管階層菁英,一同參與「第三代GRI(G3)永續性報告書綱領」發表儀式。所謂的報告書,說穿了就是資訊透明化,這個報告書與我們熟知的公司財務報表不同的是,它所公開揭露的是企業內部在環保與社會公益上的效績,未來這些資訊都會成為投資人在選擇投資標的時的重要參考依據。
事實上,許多企業已經在環境保護上耕耘許久,尤其是近幾年來全球持續關注的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議題。正隆紙業在2005年拿到全球第一張溫室氣體管理與查驗的ISO 14064認證,永豐餘造紙與廣源造紙在這方面也也做得有聲有色,其它像是石化與化工業的中油、中美和、杜邦,鋼鐵業的中鋼、水泥業的台泥、亞泥等,都在溫室氣體減量上受到肯定的企業。
在這次的採訪中,我們深入半導體產業旺宏電子,了解它們是如何在產量逐年增加的情況下,還能做到溫室氣體排放的減量,同時也將探討紡織產業代表台南紡織化纖廠,看如何在產業外移、編制縮減、利潤大不如前的處境下,還能投資在環保的工作上。在這股新興的綠色角力戰中,看大家的各憑本事。

《全球暖化特輯》 是該針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了!

2007年4月22日是37週年的「世界地球日」,每年這個時候都有成千上萬的公私部門及組織團體,進行各種活動來慶祝這個意義深遠的日子。第一個地球日在1970年4月22日由美國威斯康辛州參議員Gaylord Nelson發起,大約有2000萬美國人走上街頭,抗議環境持續惡化,並要求健康且永續的環境,因而催生了美國環保署的設立,同時促使清潔空氣法及清潔水法等法案通過。
1990年的地球日,擴大成為全球的環境運動,總計約二億人在全球141個國家共襄盛舉,將環境議題搬上世界舞台,也因此促成了全球大力推動資源回收,並協助1992年里約地球高峰會的召開。到了2000年的地球日,更啟動了網際網路的使用,在5000個環境團體共同參與下,全球184個國家數十億民眾透過網路參與了地球日活動。
每年地球日都有不同的活動主題,2007年的主題是「對氣候變遷應採取行動」。由於全球暖化議題持續發燒,公私部門必須分進合擊,採取不同的因應對策,才能有效加以處理。在因應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時,美國各地的創新思維及具體作法,可以提供台灣發展在地具體行動的參考。
根據統計,美國前十大城市排放了全美10%的溫室效應氣體,而75%的全球能源在城市中被消費,因此美國各地開始積極展開減低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政策及計畫,其動機一方面是因為社區關心氣候變遷的衝擊,另一方面也瞭解到解決氣候變遷問題有利於地方經濟及社區民眾的福祉。
1995年,全美只有15個地方政府參與了保護氣候的活動,到了2006年,總計200個城市、6600萬人參與保護氣候的活動。美國各地減低溫室效應氣體的作法大致可分成三大類:能源供應、能源效率、綠色交通及科技,這些作法相當值得台灣參考。
一、能源供應
馬里蘭州蒙哥馬利郡推動「綠色電力購買計畫」,蒙哥馬利郡在2004年整合了一些地方政府及機構參與風能購買的計畫,至少改變5%人口的總電力需求,這些人口每年使用3800萬千瓦小時的風能,等於減少21000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加州聖地牙哥市將掩埋場產生的甲烷妥善處理,減少了700,000噸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除了提供市政所需的電力外,甲烷也轉化成液態天然氣,提供超過100輛垃圾車所需的能源。
明尼蘇達州聖保羅市利用燃燒廢木材所產生的蒸氣來發電,從廢棄物提煉的能源供應了市中心商業及住家的能源。此過程使用的廢木材每年大約取代110,000噸的煤,等於減少約280,000噸的二氧化碳。
二、能源效率
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採購處採用「能源之星」政策,作為節能計畫的一部份。經由採購聯邦政府能源之星標章的辦公室設備及產品,亞特蘭大市不只節省能源,也節省支出並減少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市府估計光光將1000個出口燈號改採符合能源之星的模式,大約十年便可節省近40萬美元。
奧瑞崗州波特蘭市通過了「低所得家庭裝設新型絕緣材料」計畫,以增加低所得家庭的可支配所得,而「街廓裝設新型絕緣材料計畫」在2001年到2003年之間重新裝修了200多個家庭的絕緣材料設備。
三、綠色交通及科技
新罕布夏州基尼市提倡的「清潔柴油及綠色車隊運動」,從消防車到剷雪車,該市公共工程處的所有車輛都使用生態柴油,生態柴油不只在低溫時操作良好,也改善了車隊維護設備的空氣品質,基尼市從2002年以來,已使用超過4400加崙的生態柴油。
德州休斯頓市的「涼爽科技」計畫,是一個透過例如使用反射及綠屋頂科技、用淡色或多孔隙舖面、大面積森林覆蓋來減低都市溫度的計畫。休斯頓市在2004年啟動「涼爽休斯頓」計畫,包括十年內種一千萬棵樹的目標,以及其它減低都市熱島效應的策略。
愈來愈多資料證實了地球日益暖化的趨勢,聯合國也呼籲各國應儘速採取行動,以減低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作為島國的台灣,面臨全球暖化的議題,不能也不該漠視。如何汲取美國經驗,找出符合台灣國情的減低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之具體作法,才是獻給地球日的最好禮物。歡度地球日之際,讓我們再次提醒:溫室效應氣體一定要減量,地球才能永續!

地球暖化怎麼辦

這本書讓讀者能夠體會到,溫室氣體減量的工作是不可逃避且刻不容緩的。書中首先介紹全球氣候變遷危機,引發讀者思考: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的台灣,我們該做些什麼?然後說明「京都議定書」的來龍去脈,引薦世界各國推動「健康城市」的政策,接著分享高雄、台北等縣市宣導健康城市的做法與成果,最後配合環保署制定的溫室氣體減量法,提供許多具體可行溫室氣體減量的綠色生活行動指南,每位讀者都能依此執行,成為推動全民二氧化碳減量運動的好幫手,讓地球能夠永續的美麗。
50年來的氣候暖化,主要是由於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所產生的增溫效應。根據預測,未來100年全球的氣溫將朝暖化的方向變化。因此,我們應該即刻採取各項改善氣候變化的措施,降低對地球的不利影響。為解決日益嚴重的地球暖化問題,限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是目前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身為國際社會的成員,在共同但有差異性責任下,各國有必要規劃並實施各種防止地球暖化的因應措施,加強氣候變化的相關研究,協助產業界勵行節約能源,促進經濟發展,為全球的永續發展共同努力。
工業革命以來,由於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濫伐森林,使用含氯、氟的碳化物,以及熱絡的農工商活動,造成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六氟化硫、全氟碳化物、氫氟碳化物等易吸收長波長輻射的氣體,也就是所謂的「溫室氣體」大幅增加,形成地球暖化現象,這種作用就是「溫室效應」。地球暖化會牽動不正常的氣候變遷,對環境產生可預見的衝擊,其中包括:極地冰原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沒較低窪的沿海陸地,衝擊地勢較低國家及多數國家的沿 海精華區;全球氣候變遷,產生不正常暴雨及乾旱,衝擊水土資源、環境衛生及人類生命;沙漠化現象擴大,生態體系改變,衝擊農林漁牧、社經活動、全球生存環境等。
為了讓我們這些生物有更多的下一代,我們現在就應該好好保護我們的地球,南北極的溫度越來越高,造成冰不斷的融化,再過不久大概很多較低矮的小島就會被淹沒了吧!環保及節約能源是我們人類當務之急應該要做的,我們人類有這個責任,因為人類就是迫害地球最大的元兇。塑膠被人說是二十一世紀最愚蠢的發明,因為它不會分解,人們應該盡快發明可以取代塑膠的產品,好延緩地球暖化的現象。節約能源是我們日常生活就可以做得到的,我們都應該為這顆地球盡一份心力。

全球暖化台灣會消失嗎

美國副總統高爾憑著一張北極冰山融化的照片,及一部「不願面對真相」的影片奪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並高聲呼籲要重視地球暖化問題,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他是唯一不是科學研究者,也不是氣象研究專家而是一位政治家的看法,請全世界各個國家重視人類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氣溫不斷上升、威脅地球動植物以及人類生存問題而得獎,由此可見政治人物的言行與作為深深影響到社會、國家以及全世界的安危與重視。最近全球各地天氣出現極端異常,歐洲及美加地區2009年1月的暴風雪、大陸2008年3月華中、華南的雪冰、台灣澎湖海域凍斃上萬尾的魚害,民眾已明顯感受到全球暖化的威力逐漸在各地發威,難道電影版的「明天過後」真有可能出現嗎?

地球暖化的原因與影響
氣候暖化的主要原因絕大部份歸咎於人類所為,如濫墾濫伐山坡地,導致森林逐漸減少,敷蓋土地上的綠色值物逐漸減少,綠地減少相對的吸收陽光的面積增加,吸收二氧化碳的機會也降低,因而氣溫增加。

人口的快速增加讓建地面積逐漸擴大,水泥建築、瀝青路面都是地球暖化的元兇之一。其中,人類對糧食的需求,也讓畜牧業蓬勃發展,不過牛、羊、豬…等卻吞噬了大片草地、土地乾化或沙漠化,造成沙塵暴高頻率的出現,同時這些家畜所排放的糞便及氣體,也是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之一,這都是造成暖化的因素之一。

而工商業發達、工廠林立、大到從用油用電量增加,以及汽機車、飛機、輪船、工廠所排放出的廢氣,小至冰箱、冷氣所排放出來的暖氣,也同時在不知不覺中讓暖化問題浮出抬面。

正因為以上因素,造成天候異常、降水減少、日照增加,根據英國專家的研究顯示,地球平均氣溫發現在2009年增加了0.4℃,台灣的氣溫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自1950年以來2007年最熱,另外自1950年以來,前十大高溫就有五個發生在近十年內,包括1998、1999、2001、2003及2007年。

由於地球氣溫上升、海洋暖化不能吸收二氧化碳也是因素之一。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氣象局於2007年3月15日表示,自1880年以來,2007年1、2月冬天的氣溫經過一百多年來,平均氣溫已升高0.72℃。

不過,根據英國艾普頓研究室發表了一份令人震驚的消息,指出地球暖化可能不僅是二氧化碳增加所致,可能是太陽黑子增加,使太陽磁流增加了一倍導致氣溫上升。

氣候暖化的影響
1.水資源缺乏:根據聯合國提出的報告,若氣候繼續暖化,20年內非洲人與拉丁美洲會有上億人口面臨缺水問題。2050年以前亞洲將有10億人受影響,而台灣也是主要缺水地區之一,可不能掉以輕心。

2.瘟疫:2030年前各地因腹瀉、瘧疾、登革熱,及瘟疫而死亡的人數為增高。

3.生態失衡:南北極冰山融化,小冰河消失、大冰河縮減、食物鏈改變,導致北極熊及南極企鵝因缺乏食物而瀕臨絕種,人類也將有數億人口缺糧而鬧饑荒。不過,事情也有好的一面,因暖化讓高緯度地區的農作物生長季增加而豐收,但此僅為短暫現象。另2003年英國春天微雨,沒有風雪、冰雹,因高溫促使葡萄早熟,甜度又高,可以製造出好的葡萄酒。

4.極端天氣的變化:極冷、酷熱的極端天氣不斷創下新紀錄,颱風強度增強、生成季也改變,都是暖化的結果。如民國94年12月3至4日還有一個強烈颱風侵襲菲律賓後減弱為中度颱風,再轉為侵襲台灣,這在過去百年中不曾有颱風在12月侵台的紀錄。另各地森林火災事件頻傳也是不容小覷的問題。

5.陸地減少:因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低窪地區將被海水淹沒而導致陸地面積減少,台灣也不可免於此災害之外。根據中央大學搖測中心教授劉說安於2006年6月3日發表研究論說,海平面上升一公尺台灣就會被淹沒142平方公里,相當於台灣總面積的0.4%。
不過台灣西海岸潮汐變化最高潮時海水可上升3公尺,故海水上升在3公尺以下,應還不致於影響台灣被淹沒的危機。

總之,地球在持續的暖化中已是不爭的事實,台灣的絕對最高溫由原來民國77年台東的39.9℃增溫到40.2℃,而台灣雖非是「京都議定書」的簽約國,但台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卻是世界排名前十名的國家之一。因此,節能減碳方案亦再政府大力推動下已擴展至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如96年7月1日起政府單位已率先禁用紙杯,而環保筷、環保杯已在民眾生活中起了革命性的變化,希望能為我們的地球環境清潔盡一份力,以保護我們所生存的地球能有一個好的生活空間,更為我們的子孫留下一處美好的生活環境。

碳信用交易

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全球暖化的元凶,「京都議定書」賦予締約國排放減量責任,如果無法達到目標,就將面臨貿易制裁。因此,締約國必須透過種樹、改善產品製程、發展再生能源等途徑減少碳排放,如果還達不到目標,也能向市場購買經過認證的「碳信用」抵減。

碳信用是計算碳減量的計量單位,可交換買賣。例如居全球碳排放量之冠的美國,可花錢向「芝加哥碳信用交易所」或歐盟等碳交易市場購買碳信用,來平衡其污染行為,也可協助開發中國家發展再生能源、種樹等工作,取得經認證的碳信用,彌補國內做不到的碳減量。

國際上也鼓勵個人投入碳減量、購買碳信用,為搭飛機出國旅行洽商、個人開車等碳排放行為「贖罪」,這筆錢交給特定公司或組織發展碳減量的環保工作。(聯合報)

北極凍土困不住甲烷 科學家擔心加劇地球暖化

中新網3月8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8日報道,俄羅斯西伯利亞北部的永久凍土層,正在大量釋放原本被困的甲烷氣體。科學家擔心,這些溫室氣體的排放,會加重地球的暖化問題。嚴重影響地球氣候的溫室氣體,除了二氧化碳之外,數量最多的便是甲烷。

  不過,科學家現在還不清楚,北極凍土釋放甲烷是新現象,還是早已有之,甚至早在18世紀工業革命前就已發生。現在都在指責工業革命導致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是造成地球日益暖化的罪魁禍首。

  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大學的科學家莎克霍娃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報告說,在俄羅斯北部海床永久凍土地帶滲透出來的甲烷氣體,每年多達800萬噸。

  她宣稱:“淺海的永久凍土層已經失去阻擋氣體穿透的保護層作用。”她指出,現在的北極所含的甲烷濃度應是40萬年來最強的。

  至於是什麼原因導致氣體穿透過凍土層,是地球暖化的結果還是自然因素造成,“沒有人能提供答案”。但是,她指出,隨著地球氣溫升高,將會有更多氣體逃逸出來。

  德國的生化學家海曼卻有不同看法:“有人作了測量是好的,但卻不能斷定它是在增加。”

  他指出:“這種氣體逸出凍土層,或許向來就是如此”,從1萬年前的冰河時代就是這樣。他的文章寫道,更何況每年800萬噸與全球每年逸出4億4000萬噸的數量比較,那是可以“忽視”的。人類活動制造的甲烷,佔了甲烷釋放總量的60%。

  據美國、俄羅斯和瑞典的科學家的說法,繼續測量是需要的,可以判斷甲烷的穿透“是持續的現象,還是預告著一個更加大量釋放時期的降臨。”

二氧化碳與地球暖化


近百年來全球正面臨暖化的威脅,這種現象除了自然的氣候波動外,是由人類活動引發的溫室效應所造成的。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 3 次評估報告指出,近 50 年來的氣候暖化,主要是由於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所產生的增溫效應。根據其預測,未來 100 年全球的氣溫將朝暖化的方向變化。 百年來地球暖化所造成的氣候變化,已對全球自然生態和社會經濟帶來顯著的不利影響,未來的氣候變化更會對全球造成深遠與巨大的傷害。因此,人類必須即刻採取各項改善氣候變化的措施,降低對地球的不利影響。 為解決日益嚴重的地球暖化問題,限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是當前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聯合國在 1992 年通過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討論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並於 1997 年通過京都議定書,訂出對各國二氧化碳的減量要求與時程。身為國際社會的成員,在共同但有差異性責任下,各國有必要規劃並實施各種防止地球暖化的因應措施,加強氣候變化的相關研究,協助產業界勵行節約能源,促進經濟發展,為全球的永續發展共同努力。 二氧化碳的影響 地球表面獲得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來自太陽屬於短波長的入射波經大氣吸收、地表及大氣反射後,僅剩約 49 被地表吸收。這些經地表土壤、水體、植物等吸收後的能量,再以長波長輻射釋出,其中一部分被大氣對流層中的水氣及二氧化碳吸收,另一部分在平流層被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等吸收,其餘則逸入太空。
工業革命以來,由於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濫伐森林,使用含氯、氟的碳化物,以及熱絡的農工商活動,造成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六氟化硫、全氟碳化物、氫氟碳化物等易吸收長波長輻射的氣體,也就是所謂的「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大幅增加,形成地球暖化現象,這種作用就是「溫室效應」。 大約自 1975 年至今,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已增加了 30%,甲烷則成長 145%,氧化亞氮成長 15%。自 1861 年以來,全球地面平均氣溫(陸地和海面近表層氣溫的平均值)已有顯著增加,單是 2 0世紀期間就增加了攝氏 0.6 ± 0.2 度。二氧化碳主要排放源來自於發電、工業生產及運輸,以下就針對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加以說明。 發電:大部分電廠使用的能源是化石燃料,使用化石燃料發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占全球排放量的 36%。 運輸:運輸工具使用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占全球排放量的 24%,這些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大多來自汽車燃油。 工業:若不包括電力的使用,工業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約占 18%。過去,這類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來自已開發國家,未來,開發中國家隨著經濟的成長,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會大幅提升。 建築物:建築物使用電力和燃料來產生冷暖氣、照明和動力,其中住宅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的 8%
森林: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顯示,在 1980 年代砍伐掉的森林,所減少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吸存能力,約占人為碳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不過有專家指出,如果未來 50 年能妥善管理陸域生物圈,應該可以把 600 870 億公噸的碳保存或隔離在森林中,另外 230 440 億公噸的碳則可儲存在農地土壤內。 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從 19 世紀後期起,至今已經增加了攝氏 0.6 度。根據氣候模型預測,若不採取任何防制排放溫室氣體的措施,到了 2100 年時,全球平均地面氣溫將比 1990 年增加攝氏 1.4 ~ 5.8 度,這個變化遠比過去 1 萬年所經歷的任何變化幅度都大,屆時海平面將上升 9 ~ 88 公分 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已自工業革命前的 280 ppm(每百萬分之一含量),增加至 2004 年的 370 ppm,若要在 21 世紀末把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兩倍以下,目前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需要削減一半以上。

「地球之肺」受乾旱重創! 亞馬遜雨林正加速地球暖化

生意盎然的亞馬遜雨林堪稱是「地球的肺」。不過地球暖化嚴重,加上人類濫墾濫伐,卻讓亞馬遜雨林快要喘不過氣。亞馬遜雨林在2005年歷經百年首見的大旱災之後,科學家發現,亞馬遜嚴重受創,不但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變差,還反過來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

亞馬遜雨林是全球最大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不過這塊地球賴以維生的肺,現在卻快要變成乾涸的沙漠了。2005年亞馬遜雨林遭到百年大旱,地面龜裂河流乾枯、許多生物渴死,在大太陽底下曝曬成乾,亞馬遜雨林面臨生存危機,不但無法為地球發揮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還可能加速地球暖化。

里茲大學教授菲利普說,「基本上我們認為這個生態系統已經從每年吸收5億噸二氧化碳,這是2005年前的數據,到現在它反過來,在那一年排放10億噸二氧化碳,這是很大的衝擊。」

亞馬遜雨林可吸收的二氧化碳佔全球總排碳量的1/5,科學家歷經30年研究發現,雨林生長速度減緩,死亡速度卻加快,這顯示亞馬遜雨林對全球暖化所導致的乾旱,非常敏感。

樹木枯死或腐壞也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使得雨林喪失原有的功能,要是不對雨林進行復育,則可能加速地球暖化,造成更多的氣候異常,繼冰河之後,雨林也對人類敲響警鐘,全民愛地球已經是刻不容緩。
氣溫上升破壞生態系統 亞馬遜雨林最終將變草原
2009/03 /13 鉅亨網

全球暖化將會使拯救亞馬遜雨林的努力付諸東流,氣溫上升破壞生態系統,亞馬遜雨林最後將變成草原。一項最新的研究預測,氣溫若上升 4度, 8成亞馬遜雨林將枯死。即使是有關氣候變化的最樂觀預測能夠成真,亞馬遜雨林大面積的地區遭毀滅仍是「無可挽回的」。

香港《大公報》引述英國《衛報》11日消息,這項由英國一些研究氣候變化的權威專家進行的研究顯示,就算濫伐森林的現象大幅改善和碳排放量大減,亦無法挽救亞馬遜雨林。他們警告,倘若無法控制不斷上升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多達85%的雨林可能會消失。

研究人員發現,即使能在 100年內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這已經被認為是全球暖化問題的最理想局面,亦是國際減排計劃的目標),亞馬遜雨林仍會有2-4成的樹死亡。上升3度的話,將會有7成5的林木因乾旱而死亡;上升4度的話,樹木死亡的比例會增至85%。「我們所知的亞馬遜雨林變相等於不復存在」。

專家們早前預測,全球暖化會導致亞馬遜雨林大量植物「頂死」。這個被稱為「頂死」的現象將會在全球平均氣溫達到15攝氏度的時候開始。氣象系統改變將意味熱帶叢林的降雨減少,這將會導致幼樹在老樹死亡時仍無法達到成熟期。

這個現象一旦開始就會變成一個惡性循環,因為樹木覆蓋減少將意味水蒸發減少,無法製造更多雨量。最後可能造成的影響是超過 100萬平方英里的巴西叢林變成稀樹草原。

這個過程會因為砍伐樹木而加快,它通常涉及放火燒林去開闢耕地,過程中會釋放大量的碳。

從生態學來說,這將會是一次大災難,我們的氣候將會受到嚴重威脅。熱帶地區是全球氣象系統的驅動器,亞馬遜雨林死亡可能會永久地改變它們。亞馬遜雨林大幅萎縮還將令到全球暖化的問題更加嚴重。
國際線上專稿:據英國《衛報》3月12日報道,英國科學家近日通過研究證實,即便是二氧化碳排放問題得到有效控制,但由此引起的哪怕微小幅度的氣溫上升也會給亞馬孫熱帶雨林帶來毀滅性災難。

  這一結論是由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Met Office Hadley Centre)的數位權威氣候專家通過電腦模擬實驗得出的。根據他們的研究,即便氣溫上升的幅度非常小,亞馬孫熱帶雨林中近三分之一的樹木也將消失。如果平均氣溫僅僅上升了2攝氏度,亞馬孫熱帶雨林中20%至40%的林木將在未來一百年內消失。如果氣溫上升3攝氏度,亞馬孫熱帶雨林將有75%的部分消失。如果氣溫上升幅度達到4攝氏度,那麼85%的亞馬孫熱帶雨林將不復存在。這是因為氣溫上升將導致森林蒸發活動加快,從而導致樹木水量不足。而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這種情況最終會導致大量樹木死亡。

  參與此次研究的專家維基·波普表示:“氣候變暖給亞馬孫雨林帶來的影響遠遠超過了預期。未來一百年內,這種影響決不能被人們所忽視。”另一位專家克裏斯·瓊斯表示:“毫無疑問,氣溫每上升1攝氏度都意味著一大片熱帶雨林的毀滅。”

在上述研究結果公佈之前,仍有部分專家認為,在氣溫上升3攝氏度之前,亞馬孫熱帶雨林都不會因為氣候變暖而遭受任何實質性影響。另一方面,一些專家認為,森林對於氣候問題的反應相對緩慢,因此造成的實際影響難以察覺。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皮特·考克斯教授表示:“從生態學上說,這無疑是一場災難。熱帶雨林是全球氣候的調節器,亞馬孫的毀滅將永久改變這一切。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是毫無疑問,極端氣候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在我們面前。”

  專家表示,當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大約5度時,整個氣候系統結構將發生變化,這一變化會導致熱帶雨林年輕樹木無法成熟。當老齡樹木漸漸枯死時,造成的空缺便無法彌補。最終的結果就是,數百萬公頃的熱帶雨林不復存在。而隨著伐木量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上升,這一惡性迴圈將不斷加劇。(海瀾)

金星發現硫化物 地球暖化有解

【新唐人2010年11月5日訊】(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 5日電)中央研究院今天表示,中研院參與國際天文研究團隊,在最近1期專業期刊「自然地球科學」發表研究成果,證實金星高層大氣中發現硫化物,可望為地球暖化問題提供參考。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梁茂昌參與國際天文研究團隊,在10月31日的專業期刊「自然地球科學」 (Nature Geoscience)發表研究成果,發現金星高層大氣中有硫酸,對於無法在地球進行的「地球工程法」實驗,未來可透過觀察金星大氣變化來了解。此方面來說,金星是個天然實驗室。

中研院表示,對於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目前學術界公認最實惠有效方法是「地球工程法」,也就是在地球平流層 (臭氧層)導入硫酸鹽,幫助地球降溫,但也會影響臭氧量、並使得臭氧洞的回復延後數十年。

地球工程法效果如何?需要被檢驗,而地球無法承擔此後果,無法試驗;目前僅能透過火山爆發後產生的硫酸鹽來觀察。

梁茂昌參與的國際團隊研究發現,金星的大氣層中,硫含量超過地球大氣層1000倍以上,非常適合用來檢驗硫化物在光化學上的限制,及對氣候的影響。

梁茂昌表示,金星表面受到一層厚厚的硫酸液滴雲層完全的包覆,液滴層中含有約 15%的水,而地球在地表高度18至22公里的範圍中,同樣也有一層天然的類似薄層。

梁茂昌說,在兩顆行星上相同的是,當這些液滴形成時,二氧化硫都需要氧化為三氧化硫,過程中並結合水形成硫酸,然後再與額外的水凝結,形成液滴雲層。

梁茂昌說,透過地面觀測儀器以及「金星快車號」太空船,首次發現清晰證實金星在距離地表約100公里處的高層大氣具有一層二氧化硫;硫氧化物的來源,可能是光解作用中硫酸釋放出的蒸氣溶膠。

梁茂昌說,這項新的發現,可提供對金星大氣層上層的大氣化學模式提出新構想,「金星無疑是研究硫化物影響大氣化學的最佳大型天然實驗室」。

綠藻現生機 抗地球暖化

【大紀元2月4日訊】(大紀元記者湯光宇綜合編譯)冰山融化,一直以來都意味著地球在不斷暖化中。然而英國的科學家近來發現一個能減緩甚至制止氣候變化的自然機制。研究人員發現冰山融化釋放出的鐵微粒在生態循環中能促進綠藻生長,進而抗衡二氧化碳的排放,減緩地球暖化。研究人員試圖經由人工培育更多的綠藻用以改善日益惡化的暖化問題,但是,這個動作是否會更加破壞脆弱的地球生態系統。 因為牽扯的生態問題極為複雜,科學家也難探測出結論。
停靠在南極海岸的美國海軍軍艦「堅忍號」(Endurance) 上的工作人員發現,當冰山融化時會釋放出鐵微粒至海中。這種鐵微粒能作為綠藻的生長來源,而綠藻開花時能吸收二氧化碳,然後沈入海底把這引起溫室效應的有害氣體從大氣層中隔離長達百年多。英國的科學家表示綠藻把二氧化碳鎖在海洋深處,這或許是抵抗全球暖化的關鍵。
英國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主研究員勞柏‧賴斯維爾(Rob Raiswell)教授表示:「看來地球本身想救我們。」
由於這次的發現,今年一月在福克蘭群島東南方800英哩的英屬南喬治亞島上執行了一次首創性的實驗,來證實這樣的機制能否可和現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抗衡。研究人員使用了數頓的硫化鐵人為地使大量綠藻開花,實驗範圍相當的大,從外太空都可觀察到。
這項實驗的目地主要是看人工培育的方法是否能在南冰洋生長出更多綠藻。南冰洋昰第一次被利用來解決二氧化碳的問題,它不像其他海洋擁有豐富的鐵。實驗的範圍為兩千萬平方英哩,科學家預測如果鐵能成功散佈在南冰洋,培育出來的綠藻可以清除三千伍佰兆頓的二氧化碳,相當於地球一年由於汽油、碳、瓦斯燃燒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的八分之一,也等於日本和印度工業在快速發展中所有的發電廠、煙囪、汽車排氣的二氧化碳總排氣量。
賴斯維爾教授還算出冰山融化數量每增加百分之一時,就會有兩千六百萬頓的二氧化碳消失在大氣層中。
人工培植綠藻是否會破壞生態平衡?
過去在商業界曾有過鐵施肥的方案,但這次是史上規模最大的科學實驗。去年五月,這案子曾因聯合國的生物多樣性條例被迫喊停,直到「堅忍號」工作團隊提出,冰山融化時,鐵微粒釋放至海中可以使綠藻開花吸收二氧化碳。並指出這個自然機制已經在南冰洋不同區域運行了上百萬年, 聯合國才核准這次的實驗。
雖然科學家都很清楚鐵可以刺激綠藻生長,然而環境學家警告,人工培育綠藻可能會破壞地球脆弱的生態系統。
賴斯維爾教授認為這次實驗將會是解決地球暖化問題的關鍵。然而,賴斯維爾教授也認為此方案在生態平衡的問題上還是具有很大的爭議性。沉入表面下幾英哩深的綠藻可以將二氧化碳封鎖長達百年,而只有幾百公尺深的綠藻則會將碳重新釋放回大氣層中。
賴斯維爾教授表示,海洋不昰一塊一塊的,我們不知道這次計畫會帶來什麼後果,如果有什麼影響,周遭的海域都會受到波及。
人類對地球暖化顯得無力
近五十年來,全球暖化加快了冰山的融化,致使海平面上升。從1991年開始已經有十次刷新了全球最高溫的記錄,專家還預測2009年將會是最熱的一年。南極半島的氣溫在近五十年就上升了2.5度。工業發達的國家還會不停地製造更多的二氧化碳,在往後的幾十年,氣溫會持續地上升。
生態系統是很複雜的,就算冰山的鐵微粒真能派上用場,也只是在拖延暖化的時間而已。就算地球本身擁有抵抗二氧化碳的機制,我們還是必須減少製造二氧化碳。人工培育綠藻的作法是否恰當,科學家還無法探測出結論。

破冰紀行-全球氣候變遷、地球暖化現象的觀察


近二、三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地球暖化問題,雖然已成為世界性最熱門的話題,這一波波致命的熱浪,也早已深刻影響到人們的所有生活層面,甚至已危及人類的生命繁衍。但是,地球暖化的某些表徵,似乎還沒有讓大多數人真切感受到其潛藏的危機?
為了舉出地球暖化之淺顯易懂的證據與實例,我努力的從陽光與水源、氣象災害、食物生產、疾病傳播、到生存棲地等幾個面向來尋找。先以刪除法的方式,把大家比較熟悉、談得較多的議題放到一邊,再把資料與圖像比較難以取得的議題留下來。最後,決定把焦點放在「海洋」與「極地」。除了,這二個領域的證據逐漸明確之外,因為上山下海的困難度算是蠻高的,想必大家也會很想看看這些區域的現況吧?
另一方面,也呼應了國際環境研究組織的活動。世界氣象組織(WMO)將2007至2008年定為「國際極地年」,這一項計畫自2007年3月,延續至2009年3月,將有來自世界各地五萬多名科學家,共同參與200多項有關極地生態系統的研究。再者,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也將「冰川消融、後果堪憂?」作為2007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的探討主題。所以,我們也想試著提出一份台灣人的環境觀察圖像紀錄。
因此,2007年4月底,台灣週邊海域的水溫逐漸升高,我們就開始密切觀察珊瑚礁的生態環境。結果,屏東恆春、台東綠島、東沙島等海域的珊瑚礁,確實陸續出現白化,到了9月份,部分珊瑚礁甚至出現病變、死亡的現象。2008年1月、2月寒潮來襲,台東綠島、澎湖淺海域的魚類大量暴斃。夏天,珊瑚熱死?冬天,魚類冷死?台灣東西兩岸的大海,到底出甚麼狀況了呢?
珊瑚礁白化、魚類大量死亡的圖像,只是環境與氣候變遷的例證之一。我們也在2007年5月、12月,以及2008年3月底,分別前往世界三大極區,觀察地球暖化、冰川消融的最新概況。根據科學研究證實,南北極冰層快速消融已造成海平面上升、海岸災難增加等問題。而台灣正是由一百多個島嶼所組成的國家,我們更不能忽視極地的環境變遷現況。
我們在這些區域,看到幾個共通點,冰川不斷後退、消融的速度不斷加快,部分冰水湖,因融冰擴大而潰決,造成下游氾濫,或者因蒸發量大而消失。以長達二千四百多公里的喜馬拉雅山脈為例,其冰川地形已縮減了五分之一。譬如珠穆郎瑪峰北面的絨布冰川,四十年來,已退縮2公里。另,南面的伊姆扎冰川,每年也大約退縮了70公尺。而喜馬拉雅山脈的冰川水系,更關係著亞洲區的季風氣候與超過十億人的生命泉源,就連遠在數千公里之外的台灣,也會受到其環境變遷的影響。
另外,自1860來以來,全球年均氣溫上升了攝氏0.6度,但南極半島的氣溫,在近50年來,卻上升了攝氏2.5度。依據英國南極科學家的研究資料顯示,針對其二百多條冰川消融的比對下,近50年來,每條冰川平均大約萎縮了600公尺。因其冰積地形逐漸消融而改變,導致冰隙增加、危險性增高。南極洲冰棚的崩解,更是牽動全球氣候變遷與海洋環境的重要因子。同理,遠在一萬二千多公里遠的台灣島,近一、二十年來,海岸侵蝕加劇、國土不斷流失、以及週邊海洋生態系統的變化,與南極洲冰原消融的關連性為何?島上的住民感受到了嗎?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全球暖化對經濟到底有哪些衝擊及引響?!

英國在30號公布全球第一份量化氣候暖化對經濟影響的官方報告,負責撰寫這份報告的世界銀行前任首席經濟學家史登爵士警告,如果各國無法在10年內未解決暖化危機,全球經濟的損失將達到3兆6800億英鎊,折合新台幣超過232兆元,相當於台灣去年國民生產毛額的19.7倍,造成的衝擊將直比上個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
       
        電影片段 美國前副總統 高爾
        北極正在加速融化
        如果這些冰都不見了
        全球海平面將會上升6公尺
        這將是-我們在佛羅里達發生的情況
        在中國上海-這裡是4000萬人的家
        這裡是住了6000萬人的-印度加爾各答
        而這裡是曼哈頓-世貿遺址紀念館將沒入水中
        這段影片紀錄了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全球各地參加一千多場研討會,以全球暖化為主題發表演說的過程。影片不是危言聳聽,全球暖化已經嚴重危害地球生機。英國政府首席經濟顧問、同時也是世界銀行前任首席經濟學家史登爵士,30號發表一份長達700頁的全球暖化研究報告,首次將全球暖化對經濟的影響予以量化,史登警告,如果全球領袖不趕快採取行動,氣候暖化將導致冰層、冰川大量融化,全球六分之一人口將嚴重缺水;而海平面上升倒灌沿海地區,有一億人口失去家園,還有四成以上的野生動植物將因為氣候驟變絕種,而乾旱更將導致數以億計的民眾被迫遷徙,成為氣候難民。史登估計,全球暖化將使得全球經濟萎縮5%到20%,最高可能損失3.68兆英鎊,如果跟台灣去年的國民生產毛額3550億美元相比,這個數字相當於台灣19年又九個月的所創造的產值。影響所及,將超越世界大戰,比擬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
        英國首席經濟顧問 史登爵士
        氣候變化的初步影響-已經相當顯著
        出現像這種規模的衝擊和風險-還需要一段時間
        但是我們已經落後了-必須緊急行動避免這樣的風險
        史登更點名美國、中國、印度這三大經濟龍頭,同時也是地球的大煙囪,是解決氣候暖化的重要關鍵,也希望各國每年至少拿出國民生產毛額的1%,用來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史登提出的警訊也獲得英國首相布萊爾的支持。
        英國首相 布萊爾
        在未來10到15年內
        如果沒有根本的國際措施-來降低碳的排放量
        這份報告中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
        我們可能錯失-控制氣溫上升的契機
        報告指出,如果什麼都不做,按照現在溫室氣體排放的趨勢估計,全球未來50年的平均溫度,將比18至19世紀中上升2℃至3℃,全球暖化的惡果將導致人類因為缺水和淹水出現史上最嚴重的難民潮,衝擊將遠比去年美國的卡崔娜風災和2003年的歐洲高溫,高出好幾倍。
       
電影片段
        美國前副總統 高爾
        我們必須共同行動-解決這個世界危機

地球暖化,要如何改善工廠廢氣排放呢?

地球暖化起源即是人類造成之化學生成物過多,工廠廢氣排放只是其中的一種,如我們騎摩托車也會造成空氣污染。
其實嚴格來說,任何一種產品,都會有空氣污染(二氧化碳是統稱,空污其中包括非常多的氣化物,如全氟化物等)。譬如,我們吃的魚!漁船使用柴油捕魚,有二氧化碳排放,漁船靠港魚要馬上冰凍,也是有二氧化碳排放,保麗龍裝好,由貨櫃車運送,也有二氧化碳~~~,以此類推。
我們生活中,幾乎都與二氧化碳脫不了關係!
我們雖無法避免二氧化碳生成,但我們可以做的事還有很多很多,例如少用紙,降低森林的縮減速度;少騎摩托車或開車,多坐大眾運輸工具;少吹冷氣;不要常開冰箱;不要老是在開著電腦上網,多到處走走散步、爬山、看看海!~~~其實只要去想一想,雖然我們很渺小,但地球的暖化,我們都有貢獻,也是兇手!不用懷疑!從現在就做起!只是舉手之勞,就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也告訴你我週遭的朋友、親人一起保護地球!讓地球好好的休息喘口氣吧!
參考資料 目前管理工廠空氣污染防制設備
  • 2007-10-12 18:59:54 補充 至於如何改善工廠廢氣排放呢?
    其實這個是比較矛盾的問題。
    目前台灣所執行的空污法規,已有相當多的管制限定,但它並沒有管制二氧化碳排出量。通常工廠的二氧化碳算法都是以電能或熱能推估出。
    我的建議:已有防制設備的工廠,我們要儘量讓去除效率提升,另對工廠的各種運轉設備,要儘量作到節能(運轉最佳化),只要於電能及熱能上節省,就也等於二氧化碳減量。辦公室的空調儘量溫度調整在26度C。有冷氣的辦公區門窗儘量關緊,減少空調浪費。養成隨手關燈的習慣。記得,不要浪費公司資源,節省公司的水電成本支出,公司賺的錢也就愈多,對地球、對我們都是好事!大家一起努力吧!

臭氧破洞造成地球暖化嗎?

臭氧層變稀薄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人類大量使用氟氯碳化物所造成的。

臭氧層在氯原子、氟原子和溴原子附近會被毀壞分解。
而氯氣破壞性最大,它可以破壞十萬倍的臭氧。
臭氧層的破洞所造成的災害有
:因為兩極的臭氧濃度大大的漸少以至於進入地球的紫外線變多
1.如果常常在太陽底下受照射的話容易造成動物皮膚上的病變。2.破壤自然生態的平衡。
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副作用是淹沒水上國家或小島,台灣到時候可能也危險了,那時候說不定ㄚ 還要游泳或是撘船上學呢!!
 

3.動物免疫系統受抑制。植物生長遲滯、農作物減產。

4.由兩極所照進來的紫外線變多,以至於造成溫度上升,冰山融,使得地球的海平面上升。



About全球暖化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的。
溫室氣體,例如: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

全球暖化所造成的災害有:

  1. 由於海洋溫度增加,南極和北極的冰川會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會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例如大洋洲島國圖瓦魯已被水淹沒。全世界有3/4的人口居住在離海岸線不足500公里 的地方,陸地面積縮小會極大地影響人類居住環境,甚至可能導致戰爭
  2. 雖然由於溫度升高,有部分動植物會加快繁殖,而如果食物鏈中的上層和頂層生物如果不作出相應變動就會嚴重危機到種群的繁殖和發展,整個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會受到威脅,許多物種會加速滅絕的步伐。
  3.  由於大氣溫度升高,導致熱帶傳染病向高緯擴散,目前已有熱帶傳染病擴散的跡象。而過去在低溫下難以存活的病毒隨著冬季溫度上升,有全年活動的可能,最近一段時間的監控發現,過去已經得到控制的疾病如結核病等有再度爆發的可能。

暖化情形非常嚴重,相信大家都有察覺到

簡單的說,除了要做好環保,最重要的還是節慾(物質慾望)和節育...
怎麼說呢?請問,現在人口這麼多(現在已67億了),生活愈來愈好,你我吃的魚、菜、肉愈來愈多,是不是有過度種植、養殖、捕撈等問題,甚至造成生態失衡和環境破壞;你雖然做好環保分類,但你所用的任何生活用品,包含所有的食衣住行育樂等,那樣不會在製造過程對環境或多或少造成破壞,所以愈是物質享受所帶來的環境破壞是遠大於你所做的小小環保工作的.
大家都只會說現在怎麼到處都空氣、水源、食物污染等,卻不問自己為何要坐汽車、為何要吹冷氣、為何要大吃大喝...,這都是我們自己造的孽啊!我們全都是共犯結構,不是嗎?
有興趣的可參考我其它意見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6090906306,若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教;若認同者可廣為宣傳...
另外,
倘若大家對地球環保有興趣的可在4/25前去看由新光金控提供免費的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可到新光集團的銀行壽險等洽詢!
等你們看完或努力地搜集更多地球環境資訊再下定論或許有另一番見解..
就像廿年前,我想沒人會想到北極圈部分的冰棚溶解會造成北極熊體力用盡而溺死吧!也沒想到地中海沿岸到冬天也會下雪吧!也沒想到巴西竟會出現第一次的颶風吧!....
而目前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就像現代人喜歡吃油炸燒烤食物不喜運動等只顧享受,這樣不會馬上看到危機,但這和慢性自殺並無他異!如果非等到大家都警覺事態嚴重時,我想只能等死了!
參考資料 自己
  • 2007-04-18 10:31:54 補充 還記得好幾年前台灣上市知名化工--長興化工,非法傾倒廢棄有毒溶劑到河川事件嗎?以下是憑我的記憶,若有出入敬請指教見諒 !
    事件爆發時,大家都把矛頭指向元兇-長興化工,固然他們要負最大責任,但當時我也提出一個觀點---台灣每年生產國民所需物資所產生的廢棄有毒溶劑大約是200萬噸,而台灣本土所能處理的卻只有80萬噸,其餘需仰賴出口處理,但隨第三世界崛起和環保意識抬頭及廠商成本考量,造成非法傾倒的情形一再發生,這些都是你我必須共同承担的.就好像放在蘭嶼的十萬桶核廢料沒有其它國家願意幫忙處理,所以只得委曲達悟族,而消費者(大眾)和生產者(政府和台電)都可置身事外,這公平嗎?我們可都是共犯結構啊 !
  • 2007-04-18 10:34:25 補充 記得前幾年的颱風都造成許多嚴重的土石流,害得山區百姓家破人亡,那時大家都一味指責種植檳榔(因為形象不好),加上呂副總統也譴責山區觀光業者和墾植山坡果農、茶農的過度開發(執政黨可是大力推動觀光業的喔),每個人好像都覺得跟自己無關.但我想請大家摸摸良心,雖然你不吃檳榔,但你不吃高山高麗菜、大白菜、水梨、水蜜桃、高山茶..嗎?還是你有把握買到的是合法耕植的?不要忘了就是大家需求太大才會有非法耕植的問題..另外,我們(包含呂秀蓮家人)不去山區觀光和住民宿嗎?這些開發不會破壞山區植被和水土保持嗎?土石流是怎麼來的,還不是過度開發,如果上述事件都和你無關才能說你不是共犯結構..
  • 2007-04-18 10:37:35 補充 你可知地球總人口數到2050年,若沒重大天災人禍的話,可能會到92億(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314/17/bjnd.html)

    光是印度,早在五十年代初期人口還是三億六千萬,到今天不過晃眼半個世紀就己破十億了,照這樣的速度,再加上新興市場的經濟崛起,我想人們做再多的環保努力大概都沒用吧!頂多延緩不可預知的後果的發生吧!
  • 2007-04-18 10:38:04 補充 我不敢妄言提倡節育,因為它又牽涉很多層面,例如人口老化和國家競爭力的問題,種種難題與矛盾都為難我的思考!
    小弟我只能殷切盼望有更多的人要去重視環保的問題,若只顧著自己要過優渥的生活,那麼子孫還有明天嗎?
    你可知,國人愛吃的高檔食材--魚翅、干貝、黑鮪魚..等,這些動物都面臨嚴重銳減的問題!所以呢!饕客們,現在快大吃大喝吧,否則再過些時日,就算大爺有錢恐怕也吃不到囉!
  • 2007-04-19 11:53:11 補充 然而,溫室效應的成因有很多,二氧化碳雖是主因,但臭氧層的逐漸稀薄也是造成太陽直射地表而產生溫室效應的原因之一,而臭氧層破洞的主因卻是傳統冷媒過度使用產生的結果..
    再者,即使是使用環保冷媒,請問大量使用冷氣是否需要用很多的電,而電怎麼來的?目前是以風力、水力、太陽能發電為主嗎?當然不是,還是以火力(燃媒燃油)發電為主啊!在這過程中又產生了多少CO2,不用我多說吧!所以愈來愈多的人正過著燃油、電力、科技的生活,那又如何對抗全球暖化呢?你能做到像過去人類那般過著不享受物質的生活嗎?我是不能,但我可以儘可能降低物質慾望和避免浪費,僅此而己..

請問為什麼地球會暖化? 請問我們全地球的人們要怎麼做,才能解決這個危機?

自地球形成以來,大氣的成分,無時不變,尤其是微量氣體,其量雖微,但對全球環境之影響佔有決定性角色。其中地球溫暖化的原理,就如同溫室(Greenhouse),大氣吸收來自地球表面所釋放之長波輻射,再反射回地面,藉著此種自然的溫室效應,維持地表之溫度。若大氣不存在,地球之溫度將較目前為低。近年來由於人類經濟活動的快速成長,所製造之化學品及產生之空氣污染,正以空前未有之速度,改變大氣結構。其中特別是化石燃料燃燒後所產生之CO2氣體,大量排放進入大氣後,吸收地表之長波輻射,造成之人為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逐漸增加。

  雖然,至目前為止,僅增加少許溫度(過去100年只增加0.3℃至0.6℃),海平面則持續上升(10至15公分)。工業革命後CO2濃度增加28%,科學家預測若不採取任何防治措施則於西元2100年時,地表溫度將較目前增加l℃至3.5℃,海平面將上升15至95公分,此種溫室效應對於整個生態環境(包括地球、海洋與人類的經濟、社會等)及全球氣候,將有深遠而不可知之影響。



總而言之..可能都是人為ㄉ關西啦~希望人類別在壞地球拉~不然真ㄉ會向"明天過後"一樣。



補充二:

產生溫度效應的原因是人類科技發展發生如;燃燒產生二氧化碳、泠氣機泠煤的氟氯化物等等的二十幾種「溫室氣體」,使太陽照射地球的光只有短波輻射光通過而反射回去,而「溫室氣體」吸收反射的長波輻射光,使地球溫度昇高,而冷煤產生的氟氯化物造成溫度效應能力為二氧化碳一千倍,但造成效應的主兇還是二氧化碳,因為二氧化碳產生的量遠多於其他溫室氣體。

溫室效應可以說都是人類造成的,人類大量開發大自然為了自身過更舒適生活,卻忘了環境的永續發展,忘了留給後代子孫完整的環境,這一切一定會產生報應的,大自然是無聲的,但不是沒有回應的,如溫室效應、聖嬰現象等等的氣象異變造成人類生命財產的傷害一再說明大自然已經無法忍受了,已在反撲人類,這是要人類作醒思。

改變地球的軌道?

一些科學家希望大家在地球表面上跳幾下,因此來改變地球的軌道,讓地球不被受暖化的影響擴大。恐怕搞噱頭的成分遠大於其所要達成的效果。要知道地球的暖化就是因為工商業的發展,石化燃料的大量消耗燃燒所造成的,也就是眾生的共業所造成的。

要減緩這種不利地球生態環境,是要各國加強透過教育來加強環保,愛護地球生態,不要儘想短線操作搜刮地球資源,而不顧環境的破壞。但最根本還是要消除人性的貪婪,重視生態的循環利用,否則像這種大量消費的資本主義是再維持不了一百年,就會因地球資源用盡而提前瓦解。

所以,不是光靠大家同一時間跳一跳就可改變地球軌道而延緩地球暖化。人類最好不要靠這種怪點子,來影響地球物理,否則弄巧成拙,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就以毛澤東當初就因麻雀過多,造成糧損而號召全大陸人民於同一時間,大家一起敲鑼打鼓一陣子,結果大部分的麻雀因被驚嚇過度又不得休息,而大量落地而亡。看來要消滅麻雀的策略已經成功了,應值得全民慶幸才對。但真正的後果,隔年度就馬上反映出來,糧食反而因此更欠收。

您糧食不給麻雀吃,那就給毫無天敵的蟲子吃吧!因為麻雀既吃蟲子又吃糧食,在大自然界是有它平衡的作用在,如今生態失去平衡,蟲子獨大,搞得如今在大陸麻雀是屬於保護類動物,真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地球暖化大家跳一跳的問題,也應以宏觀角度來看還是比較實在,聽聽就可以了,不要弄巧成拙。。

防止地球暖化

民眾對於「溫室效應」現象,多少抱著與我何干的心態,其實「溫室效應」影響整個地球的生活圈,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首先要了解:

哪些氣體造成溫室效應

二氧化碳(CO2 )--在溫室效應中占55%的比率。由於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全球的二氧化碳正以海年六十億噸的量增加中。 

氟氯碳化物( CFCs )--約占24%的泅室效應,目前增加的速率最高。如使用在冷氣機、電冰箱的冷煤、電子零件清潔劑、噴霧劑、滅火器等,都含有 CFCs 的作分,同時此類化合物也是破壞臭氧層的禍首。

甲烷(CH4 )--約有15%的溫室效應由此而起,產生自發酵與腐化的變更過程,主要來自牲畜、水田及掩埋場的排放。

氧化亞氮(N2O )約有 6%的溫室效應由此氣體引起,係由燃燒化石燃料、微生物及化學冒料分解所排放。

臭氧(O3)--來自地面污染,如汽、機車、發電廠、煉油廠所排放的氮氧化合物,經光化學作用而產生臭氧。



防止地球暖化"的對策



1.多種樹、不要砍樹。

2.以腳踏車或大眾交通工其代步、能步行更好。

3.不用氟氯碳化物噴霧產品。

4.盡量減少使用冷、暖氣機。

5.節約用電。

6.儘可能設置甲烷(沼氣)回收系統。

7.加強太陽能、風力、水力等替代能源的研究與運用

8.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鼓勵節約能源。



像這樣的對策其實只要你我大家知道【地球暖化】的嚴重性

加上親自去力行

還要政府有關單位的大力宣導

一定可以暫緩地球暖化作用對地球的破壞!!

地球暖化對「生物」的影響

地球暖化,不僅北極冰山融化,位在亞熱帶的台灣,高山生態如溪流的淡水魚類也已經受到地球暖化影響。前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方力行教授和他的研究團,14年來,針對高雄縣楠梓仙溪的高身(魚固)魚和(魚固)魚棲息環境進 行研究,結果發現,過去15年來,受到地球暖化影響,侵襲台灣的颱風威力都比以前大,強颱對高海拔魚類棲息地的破壞遠大於低海拔的棲息地,方力行教授今天發表「全球暖化對台灣高山溪流魚類生存影響」,這是全球第一個就暖化現象對淡水魚類棲息地影響的研究,這項研究最近也將發表在國際知名的期刊「Ecology of Freshwater Fish」(淡水魚生態)。

說起全球暖化,現今所引起的議題幾乎都是以北極冰山以及北極熊為主,前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現任正修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講座教授方力行和他的研究團隊,14年來針對高雄縣山區楠梓仙溪的淡水魚類,(魚固)魚和高身(魚固)魚的棲息環境進行研究,結果顯示,過去十多年來,原本族群很大,喜歡冷水的(魚固)魚在分布上一直向高山上退縮,而原本數量少,喜歡溫水、被列為保育類的高身(魚固)魚,棲息地也從低海拔向上延伸,佔據了(魚固)魚原來的河段,方力行教授表示:進一步研究發現,過去十五年來,侵襲台灣的颱風威力都比以前大,而且,強颱對高海拔魚類棲息地的影響比低海拔還要大,這都是因為地球暖化所造成方力行教授的這項研究,最近也將發表在國際知名的期刊「淡水魚生態」上。

地球暖化什麼時後才會侵息臺灣?

地球表面獲得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來自太陽屬於短波長的入射波經大氣吸收、地表及大氣反射後,僅剩約 49% 被地表吸收。這些經地表土壤、水體、植物等吸收後的能量,再以長波長輻射釋出,其中一部分被大氣對流層中的水氣及二氧化碳吸收,另一部分在平流層被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等吸收,其餘則逸入太空。

工業革命以來,由於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濫伐森林,使用含氯、氟的碳化物,以及熱絡的農工商活動,造成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六氟化硫、全氟碳化物、氫氟碳化物等易吸收長波長輻射的氣體,也就是所謂的「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大幅增加,形成地球暖化現象,這種作用就是「溫室效應」。

大約自 1975 年至今,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已增加了 30%,甲烷則成長 145%,氧化亞氮成長 15%。自 1861 年以來,全球地面平均氣溫(陸地和海面近表層氣溫的平均值)已有顯著增加,單是 2 0世紀期間就增加了攝氏 0.6 ± 0.2 度。二氧化碳主要排放源來自於發電、工業生產及運輸,以下就針對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加以說明。

發電:大部分電廠使用的能源是化石燃料,使用化石燃料發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占全球排放量的 36%。

運輸:運輸工具使用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約占全球排放量的 24%,這些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大多來自汽車燃油。

工業:若不包括電力的使用,工業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約占 18%。過去,這類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來自已開發國家,未來,開發中國家隨著經濟的成長,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會大幅提升。

建築物:建築物使用電力和燃料來產生冷暖氣、照明和動力,其中住宅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的 8%。

森林: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顯示,在 1980 年代砍伐掉的森林,所減少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吸存能力,約占人為碳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不過有專家指出,如果未來 50 年能妥善管理陸域生物圈,應該可以把 600 至 870 億公噸的碳保存或隔離在森林中,另外 230 至 440 億公噸的碳則可儲存在農地土壤內。

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從 19 世紀後期起,至今已經增加了攝氏 0.6 度。根據氣候模型預測,若不採取任何防制排放溫室氣體的措施,到了 2100 年時,全球平均地面氣溫將比 1990 年增加攝氏 1.4 ~ 5.8 度,這個變化遠比過去 1 萬年所經歷的任何變化幅度都大,屆時海平面將上升 9 ~ 88 公分。

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已自工業革命前的 280 ppm(每百萬分之一含量),增加至 2004 年的 370 ppm,若要在 21 世紀末把二氧化碳濃度控制在工業革命前的兩倍以下,目前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需要削減一半以上。

根據監測資料顯示,大氣中各種溫室氣體濃度正在不斷上升。當前地球溫度升高的原因,是大氣層中溫室氣體不斷增加,以至於破壞了地球溫室效應的原有狀態所導致的。過去百年來,臺灣經歷了全島性的暖化現象,與全球暖化趨勢是一致的,但氣溫上升速率(攝氏 1.0 ~ 1.4 度/百年)卻遠大於全球平均值(攝氏 0.6 度/百年)。

為和地球會暖化 ?

生態危機-地球暖化與森林砍伐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全球生態系統最大的問題莫過於環境急劇惡化,其中又以全球暖化所引起的氣候異常,帶來風災水害不斷,土地沙漠化等問題最為嚴重。以下將剖析影響大自然生態最為嚴重的殺手-地球暖化與森林砍伐,以及澳洲當局對此生態危機如何因應之道。



何謂地球暖化?
是指全球氣溫受到溫室效應的影響而上升,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是由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所引起。二氧化碳會吸收太陽中的長波輻射,增加地球的溫度。如家中的門窗都關起來,而你在裡面呼吸時將吐出二氧化碳,隨著呼出量的增加,其濃度相對增加,慢慢地,你便會感覺到室內空氣有點悶,這種「悶」就如同造成地球暖化現象的溫室效應一樣,換句話說,地球就如同你的家,門窗就如同大片的森林與植物,在地球上的工廠、動物與交通工具(凡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事情)都會排出二氧化碳,若是地球內的空氣欠缺循環,那麼你就會感覺到地球慢慢地變得「溫暖」了。


可能的形成原因
十八世紀中葉,在工業革命之後,加速了人口成長。由於人口成長速度過快,在有限的地球資源中,人類為了繼續追尋經濟發展,而犧牲地球的天然資源。經過多年研究,形成地球暖化的原因如下:


(一)溫室效應與森林砍伐大量開採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學燃料:
大規模砍伐森林,取得耕地;在取得這些能源、資源的過程中,破壞了原本大自然所形成之微妙平衡,其中最重要的一環「氧的循環」受到了破壞,原本二氧化碳被植物利用後,再將新鮮的氧氣釋放回空氣中。


(二)空氣污染:
人類的工業生產也會排出大量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如水汽、一氧化碳、臭氧、甲烷、氮氧化物及氟氡碳化物等,主要以燃燒達成,因為燃燒會需要氧氣,並排放二氧化碳到空氣中,增加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使得太陽中的長波輻射被吸收而造成溫室效應。


(三)可能造成的危害:
學者專家預測,全球溫度的上升,將造成兩極氣溫增高,導致格陵蘭與南極冰帽融化,可能使得海平面上升0.2到1.4
公尺左右,許多城市將因陸地變成茫茫大海而被淹沒,海岸線60公里以內約占全世界1/3的人口,將深受其害。中緯度地區可能因受到聖嬰現象而面臨旱災或沙塵暴的威脅,許多農業地區將不毛之地的沙漠。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所有的地區都會或多或少地遭受氣候變暖的不利影響。常鬧水荒的南方發展中國家地區將會遭遇更多的熱帶颱 風、乾旱和嚴重的沙漠化,農業產量下降,還可能出現飢荒和流行性疫病;更多如颶風、洪災及旱災等。


如何防止地球持續暖化:
透過取得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者的平衡,在不傷害環境的前提下,繼續滿足人類生存所需的開發,將可減緩地球暖化的發生。具體的做法有:
1. 減少能源的浪費或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隨手關燈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等,將可有效節約能源,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2. 植樹與造林,為地球開扇窗:
阻止目前所有森林的濫墾濫伐,並執行有計畫的造林,大量種植樹木,以發揮其淨化大氣的功能。
3.研發乾淨能源來取代:
潔淨無污染的能源,如太陽能、地熱、風力、水力、潮汐及氫燃料等不需經由燃燒產生能源的方式,能有效避免二氧化碳的產生,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資源。

災難依依出現

科學家研究從人造衛星收集到的資料,發現地球在過去一百年,平均溫度上升華氏一度,而這個估計,已經剔除都市化對地球溫度的影響。

科學家解釋說,他們收集了地球上七千二百個氣象站(weather station)和人造衛星(satellites)的資料,發現在過去五十年,地球暖化的速度加快,尤其是在阿拉斯加(Alaska)和西伯利亞(Siberia),不過,格陵蘭(Greenland)的溫度卻下降。
千年內北半球溫度變化趨勢(1000年-1950年每50年一刻度,1950-2000每10年一刻度)由於海洋溫度增加,南極和北極的冰川會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會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例如大洋洲島國圖瓦魯已被水淹沒。全世界有3/4的人口居住在離海岸線不足500公里的地方,陸地面積縮小會極大地影響人類居住環境,甚至可能導致戰爭。
由於海洋溫度增加,水蒸發加快,導致暴雨增加,水災會更加頻繁,水災面積擴大,水土流失嚴重。
由於大氣溫度升高,導致熱帶傳染病向高緯擴散,目前已有熱帶傳染病擴散的跡象。
由於大氣溫度升高,令蒸發率上升,導致內陸地區沙漠化加速,沙漠有擴大的危險。
雖然由於溫度升高,有部分動植物會加快繁殖,但整個生物多樣化會受到威脅,許多物種會加速滅絕的步伐。
由於兩極冰山崩塌,北歐、南美近極地的地方溫度反而會迅速下降,會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變化。
全球暖化可能極大地影響人類生存環境,人類應該起碼將自己對全球暖化的貢獻降到最低程度,盡量減緩全球暖化的趨勢。

溫室效應的白熱化問題

學者專家預測,全球溫度的上升,將造成兩極氣溫增高,導致格陵蘭與南極冰帽融化,可能使得海平面上升0.2到1.4公尺左右,許多城市將因陸地變成茫茫大海而被淹沒,海岸線60公里以內約占全世界1/3的人口,將深受其害。中緯度地區可能因受到聖嬰現象而面臨旱災或沙塵暴的威脅,許多農業地區將不毛之地的沙漠。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所有的地區都會或多或少地遭受氣候變暖的不利影響。常鬧水荒的南方發展中國家地區將會遭遇更多的熱帶颱 風、乾旱和嚴重的沙漠化,農業產量下降,還可能出現飢荒和流行性疫病;更多如颶風、旱災等“畸形”氣候現象;受災嚴重地區將有大規模人口遷徙現象;亦可能導致大量人口死亡;蚊蚋活動範圍擴大,瘧疾等疾病的風險性將升高;棲息地毀滅後,許多物種將告滅絕。棲地破壞物種滅絕,森林就在人類不知限制砍伐及破壞之下,森林生態系中生物也跟著快速的滅絕。尤其具有生物基因寶庫的熱帶雨林更是嚴重。素有「海上森林」之稱的紅樹林,也因海岸的不當開發以及海水入侵內陸等因素,面積正在大幅的縮減,影響所及,漁業資源重要的培育場所也跟著消失掉了。加速地球暖化,連帶造成溫室效應加劇,讓全球每年的溫度「破紀錄式」地增高,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森林則是解決此全球暖化問題的最佳利器,因為森林光合作用的效能高,可以消耗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替地球帶來新鮮充足的氧氣。所以,失去了森林,不僅危害到大氣的正常循環,並且讓溫室效應的問題更趨白熱化。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全球氣候暖化的第一號元兇,大多數人相信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減緩全球暖化的影響。但是,研究工業用氣體的科學家們認為,甲烷是全球氣候暖化的第二號元兇影響,也應該作適當的管制,以減低溫室效應。上星期二,為了顯示其支持減緩全球暖化的決心,美國與其他 13 個國家共同簽署一項管制甲烷排放量的協定。此項協定,將要求各國公司投資五千三百萬美元於甲烷排放量的管制。美國國會環境品質委員會主席 James Connaughton 表示,我們正在執行的溫室效應氣體管制計劃,是要求美國與其他參與的成員國等能將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的減少比率與 2012 年經濟成長率 (18%) 相同,即每年溫室效應氣體排放量的減少比率約為 1.5 %。